《中醫詞典》解釋「腰椎間盤突出症」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腰椎間盤突出症(中醫論述)
腰椎間盤突出症在中醫學歸屬於「閃腰忿氣」與「閃挫腰痛」範疇,乃因腰椎間盤纖維環破裂,髓核突出,壓迫神經根而引發腰腿疼痛諸症。中醫古籍《諸病源候論》中「腰痛候」所載:「凡腰痛有五:一曰陽氣不足,二曰風痹,三曰腎虛,四曰役用傷腎,五曰墜墮傷腰」,與本病機理多有相通之處。
病因病機
本病多由外力損傷與內在氣血失調相合致病:
- 外力損傷:因搬抬重物不慎、姿勢不正,或突發扭閃,導致腰部經筋受損,氣血瘀滯。《醫宗金鑒》云:「跌撲閃挫,卒然身受,由外及內,氣血俱傷」,正合此理。
- 肝腎虧虛:肝主筋,腎主骨,肝腎不足則筋骨失養。年老體衰或久病耗損,致使腰椎間盤退化,稍受外力即易發病。《素問·脈要精微論》謂:「腰者,腎之府,轉搖不能,腎將憊矣」,闡明腎虛乃腰痛之本。
- 氣血瘀阻:損傷之後,經脈受創,血溢脈外而成瘀,氣機不暢而生滯,瘀血內停,阻塞經絡,遂生疼痛。
- 風寒濕侵襲:外感風寒濕邪,凝滯經脈,加重氣血運行不暢。《黃帝內經》有言:「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說明外邪與本病密切相關。
臨床表現
輕者僅現腰部痠脹疼痛,經臥床休息後可漸緩解,然遇勞累或輕微外傷易復發;重者除腰痛外,尚伴下肢放射痛。其主要證候如下:
- 疼痛沿足太陽膀胱經或足少陽膽經循行部位放射,可至大腿後側、小腿外側及足背
- 腰部活動受限,咳嗽、噴嚏時疼痛加劇
- 腰肌拘急板硬,脊柱可見保護性側彎
- 直腿抬高試驗陽性(小於70度)
- 患肢外側感覺遲鈍,足(⺟母)趾背伸力減弱
中醫辨證分型
1. 氣滯血瘀型
證見:腰痛劇烈如刺,痛有定處拒按,日輕夜重。舌質紫暗或有瘀斑,脈弦澀。 病機:跌撲損傷,瘀血阻絡。
2. 風寒濕阻型
證見:腰腿冷痛重著,轉側不利,遇寒加重。舌淡苔白膩,脈沉遲。 病機:外邪侵襲,經脈拘急。
3. 肝腎虧虛型
證見:腰膝痠軟,勞累加重,臥則減輕。偏陽虛者畏寒肢冷,偏陰虛者五心煩熱。舌淡或紅,脈沉細。 病機:肝腎不足,筋骨失養。
治療方法
推拿手法
循《醫宗金鑒·正骨心法要旨》原則,施以整復手法:
- 斜扳法:患者側臥,術者一手按肩前,一手推臀部,反向用力扳動
- 牽抖法:患者俯臥,牽引下肢並輕微抖動腰部
- 滾法:沿膀胱經施以滾法,鬆解痙攣肌肉
針灸療法
主取督脈及足太陽經穴:
- 主穴:命門、腰陽關、腎俞、大腸俞、環跳、委中、陽陵泉
- 配穴:氣滯血瘀加膈俞、血海;風寒濕加風市、三陰交;肝腎虛加肝俞、太溪
- 手法:虛補實瀉,可配合電針、溫針灸
中藥治療
急性期(以活血通絡為主)
- 身痛逐瘀湯加減(秦艽、川芎、桃仁、紅花、羌活、沒藥、當歸)
- 復元活血湯(柴胡、天花粉、當歸、紅花、甘草、穿山甲)
慢性期(以補益肝腎為主)
- 獨活寄生湯(獨活、桑寄生、杜仲、牛膝、細辛、秦艽、茯苓)
- 左歸丸或右歸丸(視陰虛陽虛而定)
外敷方藥
- 海桐皮湯熱敷:海桐皮、透骨草、乳香、沒藥、當歸、川椒、威靈仙
養護要點
- 動靜結合:急性期需臥硬板床休息,緩解期宜行「飛燕式」、「拱橋式」等功能鍛煉
- 避邪防寒:注意腰部保暖,避免久處濕冷環境
- 勞逸適度:勿過度勞累,避免突然用力或不良姿勢
本病與西醫所述「腰椎間盤突出症」相通,然中醫強調整體調理與辨證論治,不僅著眼於局部病變,更重視內在氣血陰陽之平衡。古籍《傷科補要》云:"若專從事於敷貼縛紮,未可云醫也",正道出中醫治療之精髓。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