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大瀉泄」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大瀉泄

病證名,又稱腎泄,屬中醫泄瀉範疇,特指於五更(黎明時分)發作的泄瀉。《藥癥宜忌》記載:「腎泄,即五更及黎明泄瀉者也,亦名大瀉泄。」其病機與腎陽虛衰、命門火弱密切相關,多因久病體虛、房勞過度,或寒邪直中少陰,導致腎陽不足,無以溫煦脾土,運化失職,水穀下趨大腸而成。

病因病機

  1. 命門火衰:腎為先天之本,內寄元陽,主司二便。若腎陽虛弱,火不暖土,則脾失健運,水穀不化,黎明時分陽氣未振,陰寒內盛,故泄瀉作矣。
  2. 肝脾失調:五更屬寅卯,為肝木主令之時。若肝氣鬱滯,橫逆犯脾,或脾虛肝乘,亦可致晨泄,然此類多兼見脘脅脹悶,與純粹腎泄有別。
  3. 寒濕內蘊:素體陽虛,寒濕內停,逢黎明陽氣未升,陰寒之氣逼迫腸腑,傳導失常,遂成瀉泄。

臨床表現

  • 每於黎明前臍腹作痛,腸鳴即瀉,瀉後痛減。
  • 大便溏薄,或完穀不化,常伴畏寒肢冷、腰膝痠軟。
  • 舌淡苔白,脈沉細,尤以尺脈微弱為腎陽不足之徵。

治法與方藥

  1. 溫補腎陽:首選四神丸(補骨脂、肉豆蔻、吳茱萸、五味子),補命火、固腸止瀉。若兼脾虛,合附子理中湯以溫中健脾。
  2. 昇陽止瀉:若中氣下陷,可佐升麻、柴胡昇提清陽,或配合補中益氣湯加減。
  3. 疏肝健脾:若肝鬱乘脾,選用痛瀉要方(白朮、白芍、防風、陳皮)調和肝脾。

鑑別診斷

  • 脾虛泄瀉:多見於飯後即瀉,無時間規律,伴食少倦怠。
  • 濕熱泄瀉:瀉下急迫,糞色黃褐臭穢,肛門灼熱,與大瀉泄之虛寒特性迥異。

大瀉泄屬中醫「久瀉」範疇,其治療首重補腎助陽,然臨證須辨明兼夾之邪,標本兼顧,方能收效。歷代醫家如張景岳、李東垣等對此均有論述,強調「補火生土」之理,為後世治療五更泄奠定理論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