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腰足痛」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腰足痛
腰足痛,亦稱腰腳痛,首見於《針灸甲乙經·卷九》,為中醫常見證候之一,指腰部與下肢(尤以足部)併發疼痛之症。其病機多與經絡氣血運行失調、臟腑虛損或外邪侵襲相關,臨床須辨明寒熱虛實,分型論治。
病因病機
-
經絡阻滯:
- 足太陽膀胱經循行於腰背及下肢後側,足少陰腎經貫脊屬腎,若經氣不暢,气血瘀滯,則見「不通則痛」。
- 足三陽經與足三陰經交接於下肢,外感風寒濕邪或勞損傷筋,易致經絡痹阻,發爲腰足掣痛。
-
臟腑失調:
- 腎虛為本:腰為腎之府,腎精虧虛則骨髓不充,常見腰膝酸軟無力;若腎陽不足,寒濕內停,亦可引發冷痛。
- 肝血不足:肝主筋,若肝血虛弱,筋骨失養,可兼見肢體麻木、拘急。
- 脾虛濕困:脾失健運則水濕下注,流注關節,症見沉重酸脹,遇陰雨加重。
-
外邪與勞傷:
- 風寒濕侵襲:寒性收引,濕性黏滯,風邪走竄,三者合而爲痹,阻滯腰足經絡。
- 跌僕閃挫:氣滯血瘀,局部青腫刺痛,痛處固定拒按。
辨證分型
-
寒濕型:
- 痛處冷重,遇寒加劇,得溫稍減,舌苔白膩,脈沉緊。治宜散寒除濕,溫通經絡,方用獨活寄生湯加減。
-
濕熱型:
- 局部灼熱腫痛,口渴煩悶,小便短赤,舌紅苔黃膩,脈濡數。治宜清熱利濕,方選四妙丸合當歸拈痛湯。
-
腎虛型:
- 酸軟隱痛,勞則加重,偏陽虛者畏寒肢冷,偏陰虛者口燥咽乾。宜補腎益精,方用腎氣丸(陽虛)或左歸丸(陰虛)。
-
瘀血型:
- 痛如針刺,夜間尤甚,或見局部紫暗,舌質暗紫。治以活血化瘀,方取身痛逐瘀湯。
治法舉隅
- 針灸:取腎俞、委中、崑崙、陽陵泉等穴,虛補實瀉,寒證加灸。
- 推拿:循膀胱經點按揉撥,以舒筋活絡。
- 外用:寒濕者可敷辛溫藥膏,濕熱者宜清熱化瘀外洗方。
此證多與肝腎、氣血及外邪相干,臨床需詳辨標本,結合四診,方能切中病機。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