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醫家<姚瀾>的簡介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姚瀾,清代著名醫家,字涴雲,別號維摩和尚,浙江紹興(古稱山陰)人。早年曾從事刑名師爺及儒學教職逾三十年,後精研醫術,臨床療效卓著,尤擅本草之學。其醫學思想融合儒家學養與佛家精神,體現了清代醫者「儒醫互通」的特質。
學術成就:
姚瀾最具代表性的著作為《本草分經》(刊於1840年),該書突破傳統本草按藥性分類的框架,首創「以經絡為綱,藥物為目」的編纂體例。書中將十二正經、奇經八脈作為主幹,每條經絡下細分藥物功效為「補、和、攻、散、寒、熱」六大類,系統性地闡述藥物歸經理論。例如:
- 歸經標註:明確指出如「黃芪入脾、肺經,補氣升陽」,強調整體辨證與藥性定向作用的結合。
- 治法聯動:結合經絡氣血流注理論,提出「攻散相佐」「寒熱互濟」的用藥原則,與清代溫病學派「輕靈透達」的風格相呼應。
理論特色:
姚瀾深受《內經》「經絡學說」與張元素《珍珠囊》「引經報使」理論影響,進一步發展「藥效專歸」思想。其創新之處在於:
- 經絡-臟腑互參:強調藥物透過經絡傳導直達病所,如「柴胡少陽專藥,引達少陽經氣」。
- 藥性分層:在「補瀉」基礎上增列「和」「散」等次分類,細化藥效層次,如當歸列於肝經「補」項(養血)與「散」項(活血)並存,反映血分藥的雙向調節。
歷史評價:
《本草分經》被視為清代本草學的重要變革,其經絡導向的分類法,對後世吳儀洛《本草從新》等著作產生深遠影響。姚瀾以司法官吏轉習岐黃的經歷,亦印證了清代「法理—醫理」辯證思維的滲透,其學術脈絡可上溯至浙派醫家張景岳「藥歸氣血」的辨證傳統。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