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醫家<姚僧垣>的簡介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姚僧垣(499-583年),字法衛,南北朝時期北周著名醫家,吳興武康(今浙江杭州)人。其父姚菩提為梁高平令,精通醫理,深受梁武帝器重。姚僧垣自幼聰穎好學,博覽群書,尤擅文史,年二十四即繼承家學,專攻醫術,後成為南北朝時期極具代表性的醫家之一。
醫術成就與臨床特色
姚僧垣醫術精湛,臨床辨證嚴謹,用藥審慎精當。梁武帝曾召其入宮討論醫學,對其醫理見解深表讚賞。據載,武陵王寵妃葛修華久患頑疾,群醫束手無策,姚僧垣診治後竟獲痊愈,梁武帝譽其「用意綿密,乃至於此,以此候疾,何疾可逃?」足見其診斷之精準與用藥之得當。
辨證思維與用藥特點
姚僧垣深諳「辨證求因,審因論治」之道,注重因人、因時、因地制宜。其治療特點如下:
- 分步施治,循序漸進:如北周高祖宇文邕征戰時罹患重疾,症見「口不能言,臉垂覆目,一足短縮」,姚僧垣認為「諸藏俱病,不可並治」,遂分階段治療:先以通竅開閉之劑恢復言語,次以疏風明目之方醫治眼疾,最後調理氣血以治足痿,終使高祖痊癒。此案例充分體現其「急則治標,緩則治本」的辨證原則。
- 慎用峻藥,重視調和:據載,武帝患熱病時,姚僧垣力諫慎用大黃,認為「大黃乃是快藥,不宜輕用」,惜武帝未納其言,終致病情危篤。此舉反映其「攻邪不傷正」的用藥理念,契合《內經》「大毒治病,十去其六」之訓。
仕途與醫學貢獻
姚僧垣早年仕於梁朝,歷任臨川嗣王國左常侍、殿中醫師、大醫正等職。梁亡後入北周,官至太醫下大夫,深得皇室信賴。其醫名遠播,甚至聲聞外域,成為當時跨政權、跨地域的權威醫家。
著作方面,姚僧垣撰有《集驗方》十二卷,雖原書已佚,但其內容散見於《外台秘要》、《醫心方》等後世醫籍。從佚文推測,該書廣泛收錄內、外、婦、兒各科驗方,並結合其臨床心得,重視方劑配伍與證候對應,對隋唐醫學發展影響深遠。
學術影響
姚僧垣的醫學思想承襲漢晉醫家之長,融會貫通,尤重臨床實效。其分步治療與慎用峻藥的觀點,體現了中醫「整體觀念」與「個體化治療」的核心精神,為南北朝醫學傳承與創新之典範。後世尊其為「六朝醫方集大成者」,足見其歷史地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