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醫家<楊希閔>的簡介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楊希閔(生卒年不詳),字錢傭,號臥雲居士,清代江西新城縣人,為清代中醫學術史上重要之傷寒學研究者。其學術貢獻集中於《傷寒論》與《金匱要略》方劑註解體系之建構,體現清代「尊經崇古」與「辨證論治」並行之學術特色。
學術著作與貢獻
- 《傷寒論解略》
採「集注」體例,系統輯錄自金代成無己以降諸家註釋,尤重明清傷寒學派之見解。書中不僅援引黃元御(坤載)「六氣解傷寒」之氣化理論、柯琴(韻伯)「以方類證」之辨證体系,更融合徐大椿(靈胎)對經方藥性的辨析,以及尤怡(在涇)「貫通六經」的辨證思維,呈現清代傷寒學「集大成」之特色。 - 《傷寒論百十三方解略》與《金匱要略百七十五方解略》
此二書突破傳統逐條註解模式,改以「以方為綱」,逐方剖析組成、藥性配伍與臨牀應用:- 於《傷寒論》方解中,強調「六經病機」與「方證對應」關係。如解析桂枝湯時,除說明其「調和營衛」之功,更結合黃元御「風傷衛、寒傷營」理論,闡釋太陽經氣化失常與方藥升降浮沉之關聯。
- 於《金匱》方解中,則側重「雜病辨治」與「臟腑經絡」體系。如分析栝蔞薤白白酒湯時,直指其「通陽宣痹」之效,並引尤怡「胸陽不振,痰濁上乘」之病機解釋,凸顯方劑與三焦氣化之聯繫。
-
《盱客醫談》
屬醫話體裁,記錄臨證心得與醫理辨析。書中可見其對「脈法」與「經方加減化裁」之獨到見解,如提出「脈象合參病機,當以胃氣為本」的診法觀點,反映清代醫家重視「四診合參」的診治思維。
學術思想特色
楊氏之學植基於「以經解經」的考據傳統,然不拘泥於字句訓詁,而注重「以臨牀驗經義」。其註解常結合氣化理論(如六經標本中見)與藥物歸經(如桂枝入太陽、柴胡入少陽),體現清代傷寒學「理論—方藥—病機」三維互證之研究範式。此外,其對《金匱》方劑的系統整理,更補足前人「重傷寒、輕雜病」之偏,為後世「傷寒雜病一體論」奠定基礎。
楊希閔之著作現存刻本雖稀,然其融會諸家、條分縷析之註解方法,對晚清至民初傷寒學派影響深遠,尤為近代「經方實驗派」所重。
(按:本文依中醫術語傳統使用「牀」字代「床」,如「臨牀」;「證」「症」之別亦遵中醫文獻規範,凡論病機辨治用「證」,症狀描述用「症」。)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