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大瀉刺」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大瀉刺
大瀉刺為中醫傳統刺法之一,首載於《靈樞·官針》,屬「九刺」範疇。其法專用於外科膿瘍之症,以鈹針為工具,刺破癰疽膿腫,引導膿血外泄,達到瀉邪排毒之效。
理論依據
《內經》提出「大瀉刺者,刺大膿以鈹針也」,明確指出此法針對「大膿」之證。中醫認為,癰疽瘡瘍多因熱毒壅滯、氣血瘀阻而成,膿液積聚為邪毒外顯之象。大瀉刺透過器械刺破,直接疏通局部氣血,使邪有出路,符合「實者瀉之」「通因通用」的治療原則。
操作工具與技法
- 鈹針:為古代九針之一,形如劍鋒,刃薄而銳利,專用於切開排膿。《靈樞·九針論》載:「鈹針取法於劍鋒,廣二分半,長四寸,主大癰膿,兩熱爭者也。」其設計便於精準破開膿腔,減少周圍組織損傷。
- 操作要點:
- 辨膿成否:須待膿腫完全成熟(按之波動明顯,皮膚薄亮),方可施術。
- 刺法深淺:依膿腔位置而定,務求膿液盡出,必要時配合藥線引流。
臨床應用
大瀉刺適用於體表明顯之癰腫、疽瘡、深部膿瘍等實熱證,如:
- 癰證:局部紅腫熱痛,膿成未潰者。
- 附骨疽:深部化膿性病變,需切開引流。
- 瘰癧潰膿:淋巴結結核潰後排膿不暢者。
此法亦體現中醫「給邪出路」的思想,與內服清熱解毒藥(如黃連解毒湯)相輔相成,促進癰瘡癒合。後世外科典籍如《外科正宗》進一步發展為「刀針引流術」,皆源於此古法。
與其他刺法區別
- 絡刺:刺絡放血,針對血熱瘀阻,以三棱針點刺淺表絡脈。
- 經刺:直刺經脈結聚處,調治經氣痺阻。
大瀉刺專注於有形之膿毒排泄,屬外科瀉實手法,與內科針刺調氣之法有別。
此刺法展現中醫外治技術之早慧,結合診斷與器械運用,對後世外科發展影響深遠。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