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醫家<姚宜仲>的簡介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姚宜仲:元代脈診專家

生平與家學淵源

姚宜仲,元代著名醫家,江西旴江(今屬撫州)人,生卒年不詳,活躍於元代中期。出身醫學世家,其祖父與父親皆以醫術聞名,尤精於診脈。姚宜仲承襲家學,深研脈理,臨床診斷精準,在元代醫林中享有盛譽。

學術成就與著作

姚氏畢生鑽研脈學,匯集歷代脈診精華,撰著《脈診指要》一書。該書系統梳理二十七種常見脈象,並結合臨床經驗闡述其主病規律與鑒別要點。內容涵蓋浮、沉、遲、數、滑、澀等基礎脈象,亦論及結、代、促等異常脈,反映元代脈學的細緻分類。

脈學特色

  1. 繼承與創新並重
    姚氏脈學深受《內經》、《難經》及王叔和《脈經》影響,同時融入家傳心得。他強調「脈貴中和」,認為脈象變化需結合四時氣候、患者體質綜合判斷,體現「因人制宜」的辨證思想。
  2. 二十七脈體系
    《脈診指要》較《瀕湖脈學》早數百年提出二十七脈分類,其中除傳統二十四脈外,可能增加「疾脈」「躁脈」等特殊脈象,反映其對急症、熱證脈象的獨到觀察。
  3. 脈證結合臨床應用
    姚氏臨床注重脈象與症狀互參,例如主張「滑脈主痰,兼數為熱;沉弦為痛,浮緊為寒」,將脈象作為辨證核心依據之一。

歷史評價與影響

元代大儒吳澄曾為《脈診指要》作序,推崇其「發前人所未明」,顯示該書在當代學術地位。雖原書已佚,但透過後世醫籍轉引,可知其內容對明清脈學發展有一定啟發,特別是對李時珍《瀕湖脈學》的脈象分類可能產生間接影響。姚氏一門三代精於脈診,亦反映旴江醫學流派對診法技術的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