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咬骨疽」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4-01-15
名詞介紹
咬骨疽,病名。發於大腿內側的附骨疽。見《外科正宗》卷四。相當於股骨結核。參見附骨疽條。
咬骨疽,又名附骨疽。《外科正宗》卷四:“附骨疽,發於大腿內側,其狀如附骨疽,而皮肉腫脹,痛不可忍,其根如蟲咬,故名。”
咬骨疽的發病部位在大腿內側,其狀如附骨疽,而皮肉腫脹,痛不可忍,其根如蟲咬。咬骨疽的病因是由於風寒濕邪侵襲人體,經過長期的蘊蓄,導致氣血凝滯,筋脈失養,肌肉腐爛,形成腫塊。咬骨疽的臨床表現為大腿內側出現腫塊,皮膚紅腫,疼痛難忍,根部如蟲咬。咬骨疽的治療方法以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為主。常用方藥有桃紅四物湯、當歸芍藥散、七厘散等。
咬骨疽的預防方法包括以下幾點:
1、保持良好的衛生習慣,避免接觸不潔的物品。 2、注意飲食營養,多吃蔬菜水果,少吃辛辣刺激的食物。 3、適當鍛鍊身體,增強體質。 4、保持心情舒暢,避免情緒激動。
如果出現大腿內側腫塊、疼痛難忍的症狀,應及時到醫院就診,以免耽誤病情。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