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咬骨疽」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咬骨疽

咬骨疽為中醫外科病名,屬附骨疽之一類,發於大腿內側近骨之處。此症首載於明代陳實功所著《外科正宗》卷四,其病機與證候特徵與現代醫學所述之「股骨結核」相近,然中醫理論以整體辨證為核心,強調氣血、經絡與臟腑失調所致之病理變化。

病因病機

中醫認為,咬骨疽多因先天不足、後天失養,或久病體虛,導致正氣虧損,外邪乘虛內侵;亦可因跌撲損傷,局部氣血瘀滯,經脈壅塞,久而化熱成毒,蝕骨為疽。此病與「附骨疽」病機相通,皆屬陰疽範疇,然咬骨疽特指位於大腿內側,緊貼骨膜之深部潰瘍,其毒邪沉伏,易傷骨質。

臨床表現

初期多見患處隱痛,局部皮色不變或微黯,觸之堅硬如石,疼痛夜間尤甚;漸而腫脹加劇,皮溫略高,久則潰破流膿,膿水清稀或夾敗絮狀物,瘡口難斂,形成竇道。患者常伴形瘦神疲、潮熱盜汗等虛勞之象,此為陰虛火旺或氣血兩虧之候。

治法與方藥

治療以「扶正祛邪」為大法,根據病程分期辨治:

  1. 初期(未潰):宜溫通散寒、活血解毒,方選陽和湯加減,輔以局部溫灸或外敷回陽玉龍膏,以促氣血流通。
  2. 成膿期:若毒盛化熱,可佐以透膿散托毒外出;若正虛明顯,則用托裏消毒散益氣排膿。
  3. 潰後期:重視補益,陰虛者投六味地黃丸清骨散;氣血虧虛者用十全大補湯,並以生肌玉紅膏外敷促進瘡口癒合。

鑑別診斷

需與流痰(骨關結核)、附骨癰(化膿性骨髓炎)區分。咬骨疽病程緩慢,膿液稀薄,潰後多見骨質破壞;而附骨癰起病急驟,膿稠腥臭,鮮見朽骨排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