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咬牙」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咬牙(又稱「齘齒」)是中醫學中描述上下牙齒不由自主緊咬或磨擦的症候,多與臟腑功能失調、外感病邪或內傷情志等因素相關。以下從病因病機、辨證分型及治療原則等方面詳述:
一、病因病機
- 胃熱熾盛
胃經絡脈循行齒齦,若過食辛辣厚味或外邪化熱入裡,導致胃火上炎,循經上擾齒齦,可見牙關緊閉、牙齒磨擦,伴口臭、煩渴、舌紅苔黃等症。《醫述》曰:「咬牙者,胃熱走絡也。」此證屬實熱,當清瀉胃火。 - 胃氣虛弱
脾胃為後天之本,若久病或勞倦傷脾,胃氣虛衰,無力濡養經絡,則牙齒失於固攝而緊咬。《指南續刻》指出:「脈證皆衰者,胃虛無谷氣內榮,虛則喜實。」此類患者多見面色萎黃、食少乏力,治宜補益中焦。 - 熱極動風
溫病過程中,邪熱熾盛,燔灼肝經,引動肝風,可出現咬牙兼見四肢抽搐、神昏譫語,如《六因條辨》所述:「春溫,舌黑神昏,煩躁咬牙……此熱極風生。」此屬危候,需急瀉火熄風。 - 肝鬱化火
情志不遂致肝氣鬱結,久而化火,肝火挾風上擾,亦可能引發咬牙,常伴脅痛、失眠多夢等症。
二、辨證分型與治法
-
胃熱證
- 主症:牙關緊閉、齒齦腫痛、口渴喜冷飲、便秘溲赤。
- 治法:清胃瀉火,方選清胃散(《脾胃論》)加減,黃連、升麻、生地黃等為主藥。
-
胃虛證
- 主症:咬牙無力、咀嚼疲乏、食後腹脹、氣短懶言。
- 治法:健脾益胃,方用補中益氣湯(《脾胃論》)或四君子湯加減。
-
肝風內動證
- 主症:咬牙伴肢體顫動、高熱神昏、角弓反張。
- 治法:涼肝熄風,急予羚角鉤藤湯(《通俗傷寒論》)或配合紫雪丹開竅。
-
肝鬱火旺證
- 主症:情緒焦慮時咬牙加重、胸悶脅脹、目赤頭痛。
- 治法:疏肝瀉火,方選龍膽瀉肝湯或丹梔逍遙散。
三、相關古籍論述
- 《黃帝內經》提及「諸風掉眩,皆屬於肝」,提示咬牙與肝風關係密切。
- 《景岳全書》強調:「凡病虛損者,多有咬齒之證。」指出正氣虧損亦可致此症。
- 《溫病條辨》對熱盛動風之咬牙,主張「必先伏其所主」,急清營血之熱。
此症臨床須結合四診,細辨寒熱虛實,不可概以火證論治。齘齒一詞早見於《諸病源候論》,後世醫家多沿用其名,而治法益臻完備。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