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藥餅灸」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藥餅灸,又稱隔餅灸,乃傳統中醫療法中灸法之一種。此法以特製藥餅置於皮膚與艾炷之間,藉艾火之溫熱透導藥力,兼具艾灸與藥物雙重功效,屬外治法之精妙運用。

藥餅之製作需依據病症特性選材,常用者包括附子餅、薑餅、蒜餅、鹽餅等。如附子餅取炮附子末和酒製作,性味辛熱,善補陽氣、逐寒濕;薑餅用生薑汁與麵粉調和,功擅溫中止嘔、散寒解表。藥材研磨成細末後,多以水、醋或酒調製成餅狀,厚薄約二分許,中穿數孔以利艾火熱力滲透。

臨床施灸時,先將藥餅敷於腧穴或患處,上置艾炷燃灼。艾火之熱力透過藥餅滲入經絡,激發藥性循行,共奏溫通經脈、調和氣血之效。此療法尤宜於虛寒痺證、脘腹冷痛、風寒濕痺等症,蓋因藥餅能引艾火之性深入病所,增強祛邪扶正之力。

傳統醫籍《醫宗金鑑》有云:「隔餅灸者,取藥性與艾性相輔相成,內外兼治。」足見此法不僅承襲灸療溫煦之功,更兼融藥物特性,使艾熱與藥效相得益彰,為中醫外治技術中深具辨證特色之療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