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藥補」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藥補

藥補為中醫養生體系中的重要術語,指以方藥調補人體氣血陰陽,從而達到強身健體、防病延年之效。其理論根源於中醫「虛則補之」的治療原則,強調根據個體體質差異,選用相應藥物以扶正固本,平衡內在臟腑機能。

藥補的理論基礎

中醫認為,人體健康依賴於陰陽平衡與氣血充盈。若臟腑虛損、正氣不足,則易受外邪侵襲或引發內傷疾病。藥補即透過具有補益作用的藥物,針對氣虛、血虛、陰虛、陽虛等不同證型進行調理。例如:

  • 補氣藥:如人參、黃耆,適用於氣短乏力、易倦等氣虛之證。
  • 補血藥:如當歸、熟地黃,多用於面色蒼白、心悸失眠等血虛狀態。
  • 補陰藥:如麥冬、百合,針對陰虛內熱、口乾咽燥等症。
  • 補陽藥:如鹿茸、巴戟天,適用於畏寒肢冷、陽痿早泄等陽虛體質。

藥補的應用原則

  1. 辨證施補:須先經中醫辨明體質虛實,避免誤補或留邪。如濕熱內蘊者盲目進補,反可能助長病邪。
  2. 配伍得宜:補藥常需配伍其他藥物以增強療效或減少副作用。例如補血藥常佐以行氣藥(如陳皮),以防滋膩礙胃。
  3. 循序漸進:藥補需根據身體反應調整劑量與療程,過量可能導致「虛不受補」或氣機壅滯。

藥補的傳統分類

  • 單味補藥:如人參大補元氣、冬蟲夏草補肺益腎,多作為保健藥材單獨使用。
  • 複方補劑:如四君子湯(補氣)、六味地黃丸(補陰),結合多種藥物以協同增效。
  • 藥膳調補:將補藥與食材同烹,如當歸生薑羊肉湯溫補氣血,兼具食療與藥療之效。

藥補不僅用於調理虛弱體質,亦常見於病後康復或亞健康狀態的干預。然其效用須建基於中醫整體觀念,方能真正發揮「治未病」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