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藥釘」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藥釘
定義
藥釘為中醫外治制劑之一,因其形態細長如釘,故得此名。臨床應用可分為兩類:一為「捻子」之俗稱,二為以藥粉搭配賦形劑製成之釘狀劑型,亦稱「藥線」。此劑型多用於外科瘡瘍治療,依藥物配伍不同,具化腐、生肌、引流等功效。
分類與用途
- 捻子別稱
藥釘於部分中醫文獻中為「捻子」之俗名。捻子多以桑皮紙或絲棉捲裹藥末製成,用於深部瘡瘍或竇道填塞,具有引膿外流、局部給藥之效。 -
釘狀劑型(藥線)
以藥材細粉(如白降丹、雄黃、明礬等)與米糊、麵粉等賦形劑混合,搓製成釘狀。其特點為可直接插入瘡口,作用於病灶深處,適用於:- 去腐蝕瘡:如《外科正宗》所載「三品一條槍」,以白砒、明礬為主,擅長蝕去頑固腐肉、瘰癧及痔核。
- 生肌收口:含血竭、乳香等生肌藥之藥釘,可促進新肉生長。
- 瘺管治療:透過藥釘留置,引邪毒外出,改善癰瘡潰後不斂。
中醫理論依據
藥釘之效秉承「提膿去腐」「煨膿長肉」外科理念:
- 局部直達病所:釘狀設計使藥力深達瘡瘍基底部,避免內服藥物之代謝損耗。
- 辨證配伍:寒性膿瘡多選肉桂、硫黃等溫藥製釘;熱毒瘡癰則用黃連、冰片等清熱解毒。
經典方劑舉隅
《醫宗金鑒》之「立馬回疔丹」以輕粉、硇砂為君,製成藥釘插入疔瘡,可迅速束毒消腫;清代《瘍科選粹》亦載「藥線方」,結合砒霜與蟾酥,專攻頑固性潰瘍。
現代應用與演變
當代中醫外科承古創新,藥釘材質擴展至可吸收基底(如澱粉衍生物),並結合光敏劑用於腫瘤局部治療。然其核心仍不離傳統中醫「外治內病」思想,彰顯劑型與療效之獨特結合。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