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藥錠灸」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藥錠灸

藥錠灸為中醫灸法之一,屬外治法範疇。其法以多種中藥材研磨成細末,配伍硫黃等介質,經加熱熔化後塑形為藥錠,再置於穴位或患處施灸。此療法結合藥物特性與溫熱刺激,兼具「藥」與「灸」雙重作用,可疏通經絡、調和氣血,適用於寒濕痺痛、虛寒證及某些慢性病症。

藥材配伍與製法

藥錠配方視證型而異,常選用溫經散寒、活血通絡之品,如附子、肉桂、乳香、沒藥等,與硫黃共熔製錠。硫黃性溫,具助陽益火之效,能增強藥力滲透,且易燃持溫,便於施灸。製錠時需掌握火候,使藥末與硫黃均勻混合,冷卻後成形為便於取用之錠劑。

操作與作用原理

施灸時,將藥錠置於穴位(如足三里、關元等補益要穴)或痛處,點燃後藉其溫熱與藥氣共同作用。硫黃燃燒時釋放之熱力可溫煦腠理,開泄毛孔,促使藥性由外入內,達「溫通」之效;而藥末燃燒所生藥氣,亦能隨經脈循行,內傳臟腑,以調整陰陽失衡。

臨床應用

藥錠灸適用於:

  1. 寒邪致病:如風寒濕痺、關節冷痛,透過溫散寒濕以緩解症狀。
  2. 陽氣虛衰:針對脾胃虛寒、腎陽不足之證,藉灸火助陽化氣。
  3. 瘀血阻絡:藥性辛溫走竄,可促進氣血運行,改善局部瘀滯。

此療法屬「溫灸」變體,較艾灸更具針對性,因藥錠成分可依證加減,體現中醫「辨證施治」原則。然其操作需熟悉穴位與藥性配伍,傳統多用於醫者臨床調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