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藥煩」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藥煩

藥煩為中醫證候名詞,指服藥後出現心煩悶亂、頭面身體搔癢等不適症狀。此證首見於明代吳又可《溫疫論》上卷,其後清代張璐《傷寒緒論》進一步闡述,認為藥煩與「胃虛不勝藥力」相關,並提出緩解之法。

病因病機

中醫認為,藥煩之症多因患者脾胃虛弱,運化功能失調,導致藥力無法正常輸布,反滯留中焦或上擾清竅。胃氣虛則難以承載藥性,尤其峻烈或偏性較強之藥物,易引發氣機逆亂,表現為煩悶不安。此外,若藥物與體質不合(如寒藥誤投虛寒之體),或藥性過於辛燥,亦可能激發體內風熱或濕毒,外發為皮膚癢疹。

臨床表現

藥煩主要症狀包括:

  1. 胸膈煩悶:自覺心中懊憹,坐臥不寧。
  2. 頭面身體搔癢:輕則皮膚微癢,重則起疹,甚至遍及全身。
  3. 其他兼症:或伴頭暈、噁心、口乾等,但通常不發熱。

治法與調攝

《傷寒緒論》主張以生薑湯緩解,因生薑性辛溫,能溫胃散寒、和中降逆,助藥力宣通。具體可用生薑煎湯,少量頻服,以漸開胃氣。若屬方藥配伍問題,可於原方中酌加生薑、陳皮等理氣和中之品,調和藥性。

鑒別診斷

藥煩需與以下證候區分:

  • 風熱癮疹:多因外感風邪或飲食不節所致,搔癢劇烈且伴紅腫,與服藥無直接關聯。
  • 虛煩:屬陰虛內熱或餘熱未清,表現為心中虛悸、手足心熱,無藥觸因素。

典籍考據

除《溫疫論》與《傷寒緒論》外,清代《醫宗金鑑》亦提及「藥反」之說,認為過用辛燥或寒涼藥物,可能擾動氣血,導致類似藥煩之變證。此類論述均強調「胃氣為本」,用藥須顧護中焦,尤其體虛者宜輕劑漸進。

藥煩作為藥物不良反應之一,反映中醫「個體化用藥」與「辨質施治」的核心思想,臨床需結合患者體質與藥性特性,靈活調整配伍與劑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