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藥罐法」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藥罐法
藥罐法,又稱藥筒法,是一種結合拔罐與藥物療法的中醫外治療法。此法通過拔罐的負壓作用,促進藥物的滲透與吸收,以達到溫通經絡、祛風除濕、舒筋止痛之效。其最早記載見於明代陳實功所著《外科正宗》,是中醫臨床常用的一種特色療法。
作用原理
中醫認為,藥罐法兼具拔罐與藥物雙重作用。拔罐時產生的負壓能刺激局部經絡穴位,疏通氣血;同時,藥液藉由皮膚吸收,直達病所,發揮藥效。此法特點在於藥罐相輔,既可增強拔罐的治療效果,又能透過藥物的引導作用,精準作用於特定病症。
適應症
藥罐法主要適用於以下病證:
- 風濕痹痛:如關節腫痛、肢体麻木等風寒濕邪所致病症。
- 筋骨損傷:包括急性扭傷、慢性勞損及跌打損傷。
- 呼吸系統疾病:如哮喘、慢性支氣管炎等屬寒痰阻肺者。
- 早期乳腺炎:能疏通乳絡,促進局部氣血運行。
藥液配伍
藥罐法所用藥液多選辛溫行散、活血化瘀類中藥,常用基礎方包括:
- 散寒止痛類:如川烏、草烏、桂枝、細辛等,適用於寒濕痹痛。
- 活血化瘀類:如紅花、當歸、川芎、乳香、沒藥,多用於跌打損傷。
- 祛風除濕類:如獨活、防風、威靈仙,針對風濕關節痛。
臨床可根據患者體質及病證特點,靈活調整藥物組成,或配伍清熱解毒、化痰平喘等藥物。
操作方法
藥罐法按操作方式可分為以下兩類:
1. 煮藥罐法(屬水罐法)
- 將竹罐或特製藥罐置於煮沸的藥液中浸泡後取出。
- 迅速甩乾罐內水分,趁熱吸附於患處。
- 藥液熱力與負壓共奏溫通之效,適用於寒性病症。
2. 貯藥罐法(屬抽氣罐法)
- 預先於玻璃罐或塑膠罐內注入適量藥液。
- 使用抽氣槍抽取空氣形成負壓,使罐體吸附於皮膚。
- 藥液隨負壓作用均勻接觸皮膚,利於局部吸收。
二者各具優勢:煮藥罐法溫熱效著,適用於寒證;貯藥罐法則操作簡便,適用範圍廣,尤宜現代臨床推廣。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