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藥後喘」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藥後喘

藥後喘為中醫病名,指因服用藥物而引發之喘證,首載於《雜病源流犀燭·咳嗽哮喘源流》。此症成因多端,或緣於藥物過敏,或由體質素虛、勞倦過度所致,亦有因大病後過用攻伐之藥,耗傷正氣,致使氣機逆亂而喘促氣短。

病因病機

  1. 藥毒觸發:某些藥物性味峻烈,或與體質相剋,服後易引動風痰,壅阻肺絡,如古時服食金石丹藥致喘,即屬此類。《聖濟總錄》云:「乳石之發……胸滿短氣,上喘咳嗽。」指出石藥燥熱,耗氣傷陰,肺失肅降而喘。
  2. 正氣虧虛:素體氣虛或久病元耗,復用克伐之劑,如過投瀉下、發汗藥,致肺脾氣虛,升降失司,呼吸失利。
  3. 誤補滯氣:濫用溫補滋膩之品,如人參、黃耆等,致氣機壅滯,痰濕內生,肺氣上逆而喘。《醫學入門》提及:「服補藥喘者,用三拗湯。」即針對補藥壅滯之實喘立法。

證型與辨治

  • 氣虛喘逆:症見喘促短氣、語聲低微、自汗惡風,舌淡脈弱。治宜補益肺脾,升提中氣,方選補中益氣湯加減,重用黃耆、人參,佐柴胡、升麻舉陷。
  • 痰熱壅肺:因藥毒化熱,煉液為痰,症見喘咳痰黃、胸悶煩熱,苔黃膩,脈滑數。治宜清肺化痰,選用貝母湯(貝母、黃芩、桑白皮)合葶藶丸瀉肺逐痰。
  • 陰虛肺燥:多見於服燥藥後,乾咳少痰、咽乾喘促,舌紅少津。法當養陰潤肺,方取麥門冬湯(麥冬、半夏、人參)滋胃陰以降肺氣。
  • 寒飲凌肺:素體陽虛,藥後寒飲內動,喘咳痰稀、畏寒肢冷。宜溫化寒飲,紫菀湯(紫菀、杏仁、乾薑)加細辛、五味子以溫肺化飲。

古籍選方
《聖濟總錄》針對石藥發喘,立紫菀湯宣肺通滯;《醫學入門》以三拗湯(麻黃、杏仁、甘草)辛開宣泄,解補藥之壅。臨證須辨明虛實寒熱,不可見喘即投降氣,尤忌過用辛散耗氣之品。此症深淺攸關臟腑氣化,治法當以調和為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