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大小腸交」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大小腸交
定義與病名來源
「大小腸交」為中醫婦科病名,首見於宋代《婦人大全良方》卷二十三,記載:「產婦小便(指陰道)出糞,名大小腸交。」意指產後因產傷或臟腑失調,導致陰道與直腸間形成異常通道,使糞便從陰道排出。此症屬「陰道直腸瘺」範疇,古稱「交腸病」,其病機與現代醫學所稱「產科瘻管」有相通之處。
中醫病機與病因
- 產傷損絡:
產程過長或難產,胎兒壓迫產道,損傷陰道與直腸間隔,氣血瘀滯,久而化熱成瘡,形成瘻管。 - 氣虛下陷:
產後元氣虧虛,中氣下陷,臟腑固攝無力,腸道與陰道組織失於承托,導致破潰相通。 - 濕熱蘊結:
產後調理不慎,濕熱邪毒蘊結下焦,腐蝕肌肉脈絡,促成瘻管形成。
臨床表現
- 主症:陰道排出糞便或氣體,尤其於排便時明顯。
- 伴隨症狀:下腹墜脹、陰部濕疹瘙癢、穢液淋漓,或見發熱(濕熱化毒時)。
- 舌脈:舌質紅、苔黃膩(濕熱證);或舌淡、脈弱(氣虛證)。
古籍論述延伸
《醫宗金鑒·婦科心法要訣》進一步闡述:「交腸一證,乃腸道與陰道破損相通。」並提出此病多因「產難損傷」或「癰疽潰後」所致。明代《證治準繩》則強調「氣血虛極」為本,瘻管形成為標,治療需標本兼顧。
中醫辨證分型
- 濕熱瘀阻型:
瘻口分泌物黃稠臭穢,伴發熱口渴,治宜清熱利濕、化瘀生肌,方用芍藥湯合五苓散加減。 - 氣虛下陷型:
瘻口久不癒合,穢液清稀,氣短乏力,治宜補中益氣、升提固攝,方用補中益氣湯加煅牡蠣、白芨。
治法與用藥特點
- 外治法:古籍載「坐藥」或燻洗方(如苦參湯)清熱燥濕,現代可配合中藥外敷(如白芨粉斂瘡)。
- 內治法:以「補虛」與「祛邪」並行,氣虛者重用黃芪、人參;濕熱者佐以黃柏、敗醬草。
與現代醫學關聯
中醫「大小腸交」近似現代「產後直腸陰道瘻」,但中醫更強調整體調理,如透過補氣活血改善局部循環,或清熱解毒控制感染,與西醫手術修補可互為補充。
附註
此症古時預後多認為「難治」,因瘻管易反覆感染,需長期調養。然中醫透過辨證用藥,對促進組織修復與改善症狀具獨到經驗。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