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藥童」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藥童

藥童為古代中醫體系中從事藥材基礎加工與整理的人員,其職責主要協助主藥處理藥品,為中藥調劑與製備的重要輔助角色。此稱謂首見於唐代太醫署,據《唐六典》記載,太醫署設藥童二十四人,專司藥材的挑選、清洗、切割、炮製等初階工序,並負責藥庫管理與製劑搬運等庶務。

職能與技藝

  1. 藥材前處理
    藥童須掌握傳統炮製技術,如「水飛」(礦物藥研磨法)、「酒炙」(以酒輔助炒製藥材)等,確保藥性符合臨床需求。唐代《新修本草》中提及的「搗篩」「蒸曬」等程序,多由藥童執行。
  2. 配伍輔助
    在方劑配製過程中,藥童需按主藥指示,準確秤量藥材並依序排列,此為「合藥」前的關鍵步驟,影響後續煎煮或丸散製作成效。
  3. 典籍傳承
    宋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載有藥材修治規範,藥童須熟記如「當歸去蘆」「杏仁去皮尖」等細則,此類知識多透過師徒相授傳承。

歷史演變
藥童制度隨官修藥局發展而完善。明代《本草品彙精要》進一步將藥材按「二十四則」分類,藥童需協助歸檔;清代太醫院則設「切造醫生」與藥童共職,反映分工細化。此職銜後漸融入民間藥舖,成為學徒階段的通稱。

文化意涵
藥童角色體現中醫「知行並進」的訓練模式,其技藝奠基於《雷公炮炙論》等經典,雖位階不高,卻是維繫藥材品質的第一線守門者。部分醫籍如《外科正宗》更記載,資深藥童可晉升為「藥匠」,顯示其專業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