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藥筒拔法」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藥筒拔法乃中醫外科傳統外治技術之一,屬「瘡瘍提膿祛腐法」範疇,其應用原理源自《黃帝內經》「開闔瀉邪」理論,透過藥力與負壓雙重作用,引導瘡毒外透。此法首見於明代《外科正宗》,陳實功詳述其用於「毒蘊深裏難透」之陰證瘡瘍,後世醫家多沿用改良。

操作要領

  1. 藥筒製備:取生青竹截為筒狀,保留原生竹白(內壁)厚約三分,以存其清熱透膿之性。筒底鑽孔須符合「三才之道」——上應天(孔徑一分)、中通人(杉木塞緊度)、下法地(筒口平穩)。
  2. 煎藥講究:方中菖蒲、蔥白具辛香走竄之性,得羌獨活昇陽透表之力,佐以艾葉溫通經脈,合稱「五毒開竅湯」。煎煮時須武火催沸,文火養藥,使藥性入竹。
  3. 負壓拔毒:竹筒乘熱覆瘡,原理暗合「寒則凝,熱則行」之旨。待筒涼自落,猶似「月滿則虧」之象,此時膿毒已隨熱勢外引。

適應證候

  • 發背陰疽:症見漫腫無頭,皮色晦暗,脈沉細者
  • 深部膿瘍:膿成難潰,觸之應指,然皮薄不透者
  • 附骨疽初期:毒聚骨髓,紅腫未顯而痛徹骨者

禁忌證 血熱妄行之瘡瘍、疔毒走黃階段及瘡頂現粟粒樣膿頭者皆不宜。古籍《醫宗金鑒》特別指出「敗血症見高熱神昏」者禁用,恐引邪內陷。

機理探微 藥筒拔法實為「汗法」之變通,竹筒負壓形成「玄府暫開」狀態,配合藥物辛溫透達之性,使「毒隨膿泄」。清代吳謙提出「竹稟少陽生氣,能引厥陰肝經鬱火外達」,故此術尤擅治肝鬱氣滯所致頑固性瘡瘍。現代研究發現,竹筒高溫驟冷產生的負壓可達-0.03MPa,能使組織間液pH值暫時升高,改變局部微循環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