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藥物發泡灸」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藥物發泡灸,又稱藥物敷貼療法或天灸,為中醫傳統灸法之一。其法乃將具刺激性的藥物敷貼於特定穴位,透過藥物對皮膚的刺激作用,使局部產生充血、發泡等反應,從而達到激發經氣、調和氣血、祛邪外出之治療目的。

此療法源遠流長,早在《黃帝內經》中便有類似記載,至唐代孫思邈《千金要方》更詳述其應用。其作用機理主要基於中醫「腧穴-經絡-臟腑」相關理論,通過藥物對穴位的持續刺激,激發經絡氣血運行,調整陰陽平衡,進而發揮治療效應。

臨床應用時,須根據辨證結果選取相應穴位與藥物。常見配伍如下:

  • 關節痹痛:多取阿是穴(疼痛局部),配合循經取穴
  • 哮喘咳嗽:常選羶中、大椎、肺俞等穴以宣肺平喘
  • 瘧疾寒熱:多取內關、大椎以和解少陽
  • 喉痹(扁桃體炎):取合谷、魚際以清瀉肺熱
  • 黃疸:選外關以疏利三焦
  • 滯產:敷貼湧泉以引氣下行

常用發泡藥物各具性味功效:

  1. 毛茛灸:辛溫有毒,具強烈刺激作用,多用於風濕痹痛
  2. 斑蝥灸:辛寒大毒,破血逐瘀,適用於頑痹癥瘕
  3. 旱蓮灸:甘酸涼,補腎養陰,常用於虛火上炎之症
  4. 蒜泥灸:辛溫走竄,溫通經絡,多用于陰疽瘰疬
  5. 白芥子灸:辛溫透散,化痰利氣,善治寒痰喘咳

操作時須準確掌握藥物劑量與敷貼時間,視患者體質及皮膚反應調整。傳統理論認為,發泡乃「邪毒外透」之象,泡液清亮者為佳,色黃濁者則需注意。此療法充分體現中醫「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的治療思想,通過體表與內在的經絡聯繫,發揮整體調節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