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藥物發泡灸」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4-01-15
名詞介紹
藥物發泡灸,又稱藥物敷貼療法、藥物發泡療法。古稱天灸。指用有刺激性的藥物敷貼於穴位處使其發泡的方法。運用本法時,應據病情選用適當藥物和掌握敷藥時間,發泡後需注意防止感染。一般臨床上關節疼痛,敷貼疼痛局部;哮喘,敷貼膻中、大椎、肺俞;瘧疾,敷貼內關、大椎;扁桃體炎,敷貼合谷、魚際;黃疸,敷貼外關;滯產,敷貼涌泉等。常用的藥物發泡灸有毛茛炎、斑蟊灸、旱蓮灸、蒜泥灸、白芥子灸等。詳見各條。
《諸病源候論》卷三十六:“天灸者,以藥物貼於皮膚,令發泡,以其氣通於經絡,而達於病所也。”《針灸甲乙經》卷三:“天灸者,以藥物貼於皮膚,令發泡,以其氣通於經絡,而達於病所也。”《針灸大成》卷二十八:“天灸者,以藥物貼於皮膚,令發泡,以其氣通於經絡,而達於病所也。”
藥物發泡灸是一種外治法,其特點是用有刺激性的藥物敷貼於穴位處,使藥物在穴位處發泡,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藥物發泡灸具有以下特點:
- 刺激性強。藥物發泡灸所用的藥物具有較強的刺激性,能夠刺激穴位,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的營養狀況,從而起到治療疾病的作用。
- 作用迅速。藥物發泡灸由於刺激性強,因此其作用比較迅速,能夠在短時間內緩解患者的疼痛等症狀。
- 副作用小。藥物發泡灸由於刺激性強,因此其副作用也比較小,一般不會對患者造成嚴重的傷害。
藥物發泡灸的適應症包括:關節疼痛、哮喘、瘧疾、扁桃體炎、黃疸、滯產等。藥物發泡灸的禁忌症包括:皮膚破損、對藥物過敏等。
藥物發泡灸的操作方法如下:
- 選擇合適的藥物。藥物發泡灸所用的藥物一般具有較強的刺激性,常用的藥物包括毛茛、斑蟊、旱蓮、蒜泥、白芥子等。
- 將藥物研成細末。
- 將藥物與適量的水調成糊狀。
- 將藥糊敷貼於穴位處。
- 用紗布包紮固定。
- 發泡後,將藥糊揭去。
藥物發泡灸的注意事項如下:
- 選擇合適的穴位。藥物發泡灸所用的穴位一般位於患者疼痛的部位。
- 掌握好敷藥時間。藥物發泡灸的敷藥時間一般為2-4小時。
- 發泡後,要注意防止感染。
- 對藥物過敏的患者,不宜使用藥物發泡灸。
藥物發泡灸是一種簡便易行的外治法,具有刺激性強、作用迅速、副作用小等特點。藥物發泡灸的適應症較廣,在臨床上具有一定的應用價值。但由於藥物發泡灸具有一定的刺激性,因此在使用時要注意掌握好敷藥時間,並注意防止感染。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