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藥物中毒」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藥物中毒
藥物中毒為中醫學病名,指因誤服過量藥物、錯誤用藥、服用變質藥物,或藥物配伍不當等所引發之毒性反應。《諸病源候論·服藥失度候》載:「凡合和湯藥,自有限劑,至於圭銖分兩不可乖違。若增加失宜,便生他疾。」說明藥物用量與配伍須精確,若失其法度,輕則損傷臟腑,重則危及性命。
致病機理
中醫認為,藥物中毒主要因藥性偏頗過甚,或毒性積聚,導致人體氣血逆亂、陰陽失衡。毒性藥物多具峻烈之性,入體後易傷脾胃,擾亂氣機升降,甚則直中臟腑,耗傷真陰真陽。如《神農本草經》將藥物分為上、中、下三品,其中下品多具毒性,用之不慎則生毒害。
臨床表現
藥物中毒症狀因藥性而異,常見者如下:
- 脾胃損傷:嘔吐、腹瀉、腹痛、悶亂不安。
- 氣血逆亂:手足厥冷、轉筋(肌肉抽搐)、汗出不止。
- 神昏竅閉:眩暈、煩躁、甚則神志昏迷。
- 臟腑受損:如烏頭類中毒可致心悸氣短,雄黃、砒霜中毒則易傷肝腎。
常見藥物中毒
中醫典籍載有多種藥物中毒,其毒性機理與證候各異:
- 烏頭類中毒(如附子、川烏):辛熱大毒,過量服用可致口舌麻木、心悸、肢冷,甚則亡陽。
- 巴豆中毒:峻下逐水,誤服易致劇烈瀉下、脫水、腹痛。
- 半夏中毒:生半夏毒性劇烈,服之可致咽喉腫痛、失音、嘔吐。
- 雄黃、砒霜中毒:燥熱毒烈,傷及肝腎,現黃疸、血尿、皮膚潰爛。
- 鈎吻中毒(斷腸草):誤食後腹痛如絞,呼吸困難,終至麻痺而死。
解毒原則
中醫解毒注重「以藥制毒」及「調和陰陽」,依藥性選用相應解法:
- 熱毒:用清熱解毒藥,如黃連、綠豆、金銀花。
- 寒毒:以溫裏藥緩解,如乾薑、甘草。
- 金石毒(如硫黃、輕粉):宜配伍潤燥生津之品,如生地、麥冬。
此外,傳統醫籍記載特殊解毒法,如甘草解百藥毒,防風制烏頭毒,生薑制半夏毒。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