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藥線引流」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藥線引流
藥線引流為中醫外治法之一,首見於宋代《太平聖惠方》,又稱「紙捻」。此法以吸水性較強的紙材(古時多選桑皮紙)搓製成細捻,外塗或內裹去腐生肌類藥物,插入瘰癧、潰瘍所形成的竇道或瘺管中,藉以導引膿液、腐敗組織外出,暢通局部氣血,促進瘡口癒合。
藥線之製作與應用
傳統藥線以桑皮紙為原料,因其纖維柔韌,吸濕性佳,可依瘡瘍深淺裁製長短粗細。藥線分為「外粘藥」與「內裹藥」兩類:
- 外粘藥線:將紙捻表面蘸黏藥粉,常用方如「九一丹」(含石膏、升藥)或「五五丹」(含汞、硝石),具提膿祛腐之效。
- 內裹藥線:於搓製紙捻時,直接將藥粉混入紙纖維中,使藥力隨紙捻緩釋,適用於深部竇道。
作用機理
藥線引流結合物理與藥理雙重作用:
- 物理導引:紙捻吸附膿液及壞死組織,保持瘡口通暢,避免「閉門留寇」。
- 藥效作用:所配伍藥物多具解毒活血、化腐生肌之能,如輕粉可殺蟲攻毒,血竭能止血斂瘡,促進新肉生長。
臨床運用
此法尤適用於:
- 瘺管(如肛瘺、乳瘺)及深部潰瘍(附骨疽、流注)。
- 膿腔狹深而難以排淨者,藥線可深入引流,避免癰毒內陷。
藥線引流體現中醫「祛腐生新」理念,透過持續引流與局部給藥,改善氣血壅滯,為瘡瘍癒合創造條件。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