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大脫血」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大脫血

證名,首見於《素問·腹中論》,指因外傷、內傷或臟腑功能失調所致之大量失血證候。此證屬中醫「血證」之危重範疇,臨床以氣隨血脫、陰陽離決為主要病機,若不即時救治,恐致厥逆亡陽。

病因病機

大脫血之成因多端,或由金刃跌僕、崩中產後,或因脾不統血、肝不藏血,甚或熱迫血行、瘀阻絡傷所致。《靈樞·決氣》云:「血脫者,色白,夭然不澤。」指出失血過多則營血虧虛,難以濡養周身。血為氣之母,氣依附於血,故大失血時,氣隨血耗,終致氣血兩虛,甚則陽氣浮越,呈現「陰陽相離」之危象。

臨床表現

  1. 主症:驟然大量失血(如吐血、衄血、便血、崩漏等),血色多淡或暗紅。
  2. 兼症
    • 氣隨血脫:面色㿠白,唇甲淡白,冷汗淋漓,氣息微弱。
    • 陽氣浮越:四肢厥冷,脈微欲絕,或見芤脈(如按蔥管,中空外急)。
    • 陰血虧損:後期可見頭暈目眩,心悸怔忡,舌淡無苔。

辨證論治

中醫治則首重「急則治標」,以固脫攝血為先,繼而調補氣血,兼顧病本。

  1. 氣血暴脫(急性期)

    • 治法:益氣回陽,固脫止血。
    • 方藥
      • 獨參湯(《景岳全書》):單用大人參濃煎頻服,以大補元氣,攝血固脫。
      • 參附湯(《正體類要》)加龍骨、牡蠣:人參補氣,附子回陽,龍牡潛鎮斂汗,適用於冷汗肢厥、脈微欲絕者。
  2. 氣血兩虛(緩解期)

    • 治法:氣血雙補,健脾生血。
    • 方藥
      • 歸脾湯(《濟生方》):補益心脾,適用於神疲食少、心悸失眠者。
      • 八珍湯(《正體類要》):四君子湯合四物湯,平補氣血。
      • 十全大補湯(《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八珍湯加黃芪、肉桂,溫補氣血之力更著。
  3. 陰血偏虛

    • 治法:滋陰補血,調和營衛。
    • 方藥
      • 加減四物湯(《醫宗金鑒》):當歸、熟地、白芍、川芎為基礎,隨證加減阿膠、枸杞等滋陰之品。
      • 補營湯(《雜病源流犀燭》):側重養血潤燥,適用於血虛發熱、皮膚枯燥者。

相關理論延伸

  • 「有形之血不能速生,無形之氣所當急固」(《醫宗必讀》):強調大脫血時,雖陰血虧損,然陽氣暴脫為急,故首重補氣以生血攝血。
  • 「肝藏血,脾統血」:後期調理需兼顧肝脾,如歸脾湯補脾攝血,四物湯養肝和血,以復其藏統之職。

此證危篤,臨床須結合脈證細辨,及時施治,以防變生脫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