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藥引」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4-01-15

名詞介紹


藥引,中藥學名詞,指引經藥。又稱引經報使。為方劑配伍中的使藥。有些藥物對某經絡臟腑及身體部位有特殊作用,可引導藥力直達病所。如治太陽經病用羌活、防風;陽明經病用升麻、葛根;少陽經病用柴胡。喉咽病用桔梗,上肢病用桑枝,下肢病用牛膝等。

《本草綱目》中記載:「引經報使,謂引其經氣,以達病所也。」引經藥是引導藥力直達病所的藥物,又稱使藥。引經藥的作用是引導藥力直達病所,使藥力發揮最大的功效。引經藥的選擇,要根據病情的不同而定。

引經藥的種類很多,常見的有:

  • 辛溫解表藥:如麻黃、桂枝、生薑等,可用於治療外感風寒表證。
  • 苦寒清熱藥:如黃連、黃芩、大黃等,可用於治療內熱證。
  • 甘寒清熱藥:如白虎湯、天花粉等,可用於治療內熱證。
  • 苦寒燥濕藥:如蒼朮、厚朴等,可用於治療濕熱證。
  • 辛溫溫經藥:如附子、乾薑等,可用於治療陽虛證。
  • 甘溫補脾藥:如人參、白朮等,可用於治療脾虛證。
  • 甘平益氣藥:如黃芪、黨參等,可用於治療氣虛證。
  • 甘寒滋陰藥:如麥冬、玉竹等,可用於治療陰虛證。
  • 甘溫養血藥:如當歸、熟地黃等,可用於治療血虛證。
  • 甘平補肝藥:如枸杞子、菊花等,可用於治療肝虛證。
  • 甘溫補腎藥:如鹿茸、巴戟天等,可用於治療腎虛證。

引經藥的用法,一般是將引經藥與其他藥物一起煎煮,然後服用。引經藥的用量,一般根據病情的不同而定。

引經藥的注意事項,主要有以下幾點:

  • 引經藥的選擇要根據病情的不同而定。
  • 引經藥的用量要根據病情的不同而定。
  • 引經藥的煎煮方法要根據藥物的性質而定。
  • 引經藥的服用方法要根據病情的不同而定。

引經藥是一種重要的中藥,在臨床上有著廣泛的應用。但是,引經藥的使用也有一些注意事項,患者在使用引經藥時,一定要遵醫囑,以免發生不良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