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藥引」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藥引

定義與概念

藥引,又稱引經藥或引經報使,乃中醫方劑學中重要配伍概念,為「使藥」範疇。其功能在於引導諸藥之力,直達病所,猶如嚮導之於軍隊,使全方藥效得以精準發揮。此理論源自《黃帝內經》「引經報使」學說,後經歷代醫家實踐與發展,形成完整體系。

作用機理

藥引之作用基於中醫經絡理論與歸經學說。其機理可分三層:

  1. 引導作用:具「向導」特性,能引導主藥直達病變經絡臟腑
  2. 增效作用:強化方劑整體功效,提升主藥治療效果
  3. 協調作用:調和各藥之性,使全方和諧而不相爭

《醫學啟源》云:「引經藥者,引諸藥直達病所也。」強調其定向導引之特性。

分類與臨床應用

藥引按作用部位可分為以下類別:

經絡引經藥

  • 太陽經:羌活、防風、藁本
  • 陽明經:升麻、葛根、白芷
  • 少陽經:柴胡、青皮
  • 太陰經:蒼朮、半夏
  • 少陰經:細辛、獨活
  • 厥陰經:川芎、吳茱萸

臟腑引經藥

  • 心經:黃連、遠志
  • 肝經:柴胡、青皮
  • 脾經:砂仁、陳皮
  • 肺經:桔梗、杏仁
  • 腎經:肉桂、細辛
  • 胃經:石膏、葛根

部位引經藥

  • 頭部:川芎、蔓荊子
  • 上肢:桑枝、桂枝
  • 下肢:牛膝、木瓜
  • 咽喉:桔梗、薄荷
  • 腰部:杜仲、續斷
  • 皮膚:蟬蛻、浮萍

歷史發展

藥引理論萌芽於《神農本草經》,初具雛形於張仲景《傷寒雜病論》,至金元時期由張元素系統闡發。李東垣《珍珠囊補遺藥性賦》詳載各經引藥,朱丹溪進一步發揮,明清醫家如李時珍、汪昂等皆有補充。

《本草綱目》明言:「用為嚮導,則能接引眾藥,直入本經,用力寡而獲效捷也。」足見其臨床價值。

配伍原則

藥引運用須遵循中醫辨證論治原則:

  1. 辨經絡:依病位所屬經絡選擇相應引藥
  2. 辨病性:寒熱虛實不同,引藥亦需相應調整
  3. 配伍和諧:引藥與君臣佐使各藥需性味相合
  4. 劑量適宜:通常用量較輕,約占全方5-10%

如治太陽經表寒證,常以羌活為引;陽明經熱證,則用葛根引藥上行。

特殊藥引

除常見藥材外,中醫傳統尚有一些特殊藥引:

  • 酒引:通行十二經,增強活血功效
  • 薑引:溫中止嘔,助藥外發
  • 醋引:引藥入肝,增強收斂
  • 鹽引:引藥入腎,助其下行
  • 米湯引:和胃氣,緩和藥性

此類藥引多為臨床經驗所得,體現中醫用藥之靈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