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藥園生」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藥園生

藥園生為唐代中醫藥教育體系中一類專門研習藥材種植與採製技術的學徒,隸屬於唐代太醫署所設立的藥園機構。此制度反映了唐代官方對藥材栽培與藥學人才培養的重視,並透過實地操作結合理論知識,培育專業藥材管理人才。

歷史背景

唐代(618-907年)是中醫藥學發展的重要時期,其中太醫署作為最高醫療行政與教學機構,下設醫、針、按摩、咒禁四科,並另設藥園專司藥材培育。根據《唐六典》記載,太醫署於京師及諸州設立藥園,選取良田種植各類藥用植物,並指派藥園師負責教學與督導。藥園生即在藥園師指導下,參與藥材的種植、採收、炮製及分類等實務工作,同時學習相關藥性理論。

藥園生的職責與學習內容

藥園生不僅需掌握藥物的生長習性,還需熟悉《神農本草經》、《新修本草》等典籍中關於藥物產地、採收時節及炮製方法的記載。其學習內容主要包括:

  1. 藥材栽培技術:如土壤選擇、播種時節、灌溉施肥等耕作細節,以確保藥材品質。
  2. 藥物辨識與分類:學習區分藥用植物之根、莖、葉、花、果實等部位,並了解其藥效差異。
  3. 藥物採製與貯藏:遵循「採藥有時,製藥有法」的原則,例如春季採花葉、秋冬取根莖,並依藥材特性進行曬乾、陰乾或特殊加工(如蒸、炒、炙等)。
  4. 藥性理論:結合《內經》與本草典籍,理解藥物四氣五味、升降浮沉等特性,以配合臨床應用。

教育制度與考核

唐代對藥園生的選拔嚴格,通常從平民子弟或醫官子弟中擇優錄取,並設有定期考核制度。根據《唐六典》規範,藥園生需經過數年實習,期滿後經考核合格者可晉升為藥園師或進入太醫署擔任更低階的藥務官職,表現優異者甚至可進一步參與官方藥典編修或地方藥政管理。

藥園生制度對後世的影響

唐代藥園生制度是中國歷史上早期系統化的藥學教育之一,其結合理論與實務的教學模式,影響了後世宋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的藥材管理制度,乃至明清時期藥行學徒制的形成。此外,此制度亦體現了中醫「藥食同源」的核心理念,強調從源頭確保藥材品質,為中藥學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

相關條目

  • 藥園:唐代官方設立的藥材種植與教學機構,為藥園生主要學習場所。
  • 藥園師:藥園中的教學負責人,兼具藥農與教師雙重身份。
  • 《新修本草》:唐代官修藥典,是藥園生學習的重要教材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