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藥園師」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藥園師為隋唐時期太醫署所設之專職醫官,主要職司皇室藥用植物之栽培與管理。唐《六典》載:「藥園師二人,掌蒔植諸藥」,其品秩雖僅為從九品下,然於中醫藥材體系中具關鍵地位。

職能範疇
藥園師須精通「採時」與「造地」之法,遵循《神農本草經》「陰乾暴乾,採造時月」原則:

  1. 依四時節氣栽培道地藥材,如春採茵陳、夏取藿香
  2. 掌握「九蒸九曬」等特殊炮製技術
  3. 負責鑑別藥苗真偽,杜絕「蕪蔚作茺蔚」等混偽現象

教育體系
唐代藥園生培養體現「工學一體」制度:

  • 修業年限:八年,較太醫署其他科系更長
  • 課程內容:含《本草》辨識、《雷公炮炙論》實作及《月令》農時
  • 考核標準:需能辨三百味藥材原植物,並諳熟「土地所宜」之理

技術傳承
藥園師保存多項珍貴技術:

  1. 嫁接術:首載於《四時纂要》,應用於厚朴等木本藥材繁殖
  2. 輪作制:首創「茱萸-芍藥」三年輪作,避免「連作障害」
  3. 引種法:成功將西域胡茴香馴化為本土茴香

此職位至宋代隨「熟藥所」興起漸衰,然其「辨土性、順天時」的栽培理念,仍深刻影響後世《本草圖經》等著作。明《救荒本草》所述藥植性狀鑑別法,猶可見唐代藥園師技術遺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