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藥熨」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藥熨為中醫外治法之一,屬傳統溫熨療法範疇。其法取藥材研磨為末,或切製粗粒,經炒熱、蒸熱後以布帛包裹,直接熨貼於患處或經絡穴位,藉熱力與藥性雙重作用,達到溫通氣血、散寒除痹之效。此法源遠流長,最早見載於《黃帝內經》,《素問·調經論》明言「病在骨,焠針藥熨」,與針刺並列為祛邪要術,後世醫家更拓展其臨床應用。

作用原理

藥熨之理,根於中醫「溫則通」的治療思想。其效由三者相合:

  1. 熱力導引:藉溫度擴張腠理,促進氣血運行,破除陰寒凝滯之態。《靈樞》謂「熱則寒邪除」,尤適於寒、濕、瘀所致痺痛。
  2. 藥性透達:所用藥物多具辛溫香竄之性,如吳茱萸、艾葉、川烏等,經加熱後藥氣隨熱力滲透皮部,直達病所。如《本草備要》載「熱熨能引藥入絡」,增強祛風散寒、活血止痛之功。
  3. 經絡調和:依病情選擇特定穴位熨敷,如腹冷痛取神闕、中脘;風寒頭痛熨太陽、風池,以通調經氣。

藥材選用與配伍

臨床需辨證選藥,常見配伍如下:

  • 寒痹疼痛:川烏、草烏配桂枝、薑黃,炒熱布包熨關節,溫經散寒。
  • 脘腹冷痛:取高良薑、香附、橘葉等份炒熨,理氣溫中。
  • 頭風眩暈:吳茱萸拌粗鹽蒸熱,布裹熨湧泉穴,導火下行。
  • 婦人經痛:小茴香、當歸、艾葉炒熨小腹,暖宮散瘀。

古代醫案亦載特殊用法,如《外臺祕要》以蔥白、生薑、麝香搗敷臍上,熱熨治寒疝腹痛;《醫宗金鑑》更詳述跌撲損傷後,以赤芍、紅花、當歸尾藥熨活血消腫之技。

技術要點

  1. 火候掌握:藥材炒至微焦香為度,過熱恐燙傷皮膚,不足則藥力難釋。
  2. 布包材質:傳統多用粗麻布或綿綢,既保溫又透藥氣,今亦可用紗布多層包裹。
  3. 操作手法:先輕緩熨觸,待肌膚適應後稍加壓力,按經絡走向往復推熨,或定點溫燻。

藥熨兼具灸療之溫煦與敷貼之藥效,尤擅長寒性、慢性病症。然須知中醫外治法貴在「隨證施治」,藥材配伍與操作細節,皆需依個體病機調整,方能顯其殊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