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大推天河水」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大推天河水
大推天河水為小兒推拿手法之一,首載於《幼科推拿秘書·推拿手法》。其操作方式為從掌心勞宮穴沿前臂內側正中線,直推至肘橫紋處,亦即曲澤穴所在。此手法屬清法,主要作用於手厥陰心包經,具有清熱瀉火、涼血解毒之效,臨床多用於治療小兒諸熱驚風之症。
中醫理論基礎
-
經絡與穴位
- 勞宮穴屬手厥陰心包經之滎穴,五行屬火,主清心瀔熱、安神定志。
- 曲澤穴為心包經之合穴,五行屬水,能調和氣血、瀉熱寧心。
- 沿兩穴之間推拿,可疏通心包經氣機,引熱下行,達到「瀉火不傷陰」之效。
-
作用機理
- 中醫認為「小兒陽常有餘,陰常不足」,易因外感六淫或內傷飲食而化熱,導致高熱、驚厥等症。
- 大推天河水通過刺激心包經,調節營衛氣血,使內熱從三焦水道下泄,符合《黃帝內經》「熱者寒之」的治療原則。
臨床應用
-
適應症
- 外感熱證:如風熱感冒所致發熱、煩躁。
- 心火亢盛:症見口舌生瘡、夜啼不安。
- 驚風先兆:高熱伴四肢抽搐、目睛上視。
-
配伍手法
- 常與清肝經、退六腑等手法同用,增強清熱鎮驚之效。
- 若熱極生風,可加掐人中或搗小天心以開竅醒神。
操作要點
- 施術時以拇指橈側或食、中二指指腹緊貼皮膚,力度均勻柔和,頻率約每分鐘200次。
- 推拿方向務必從勞宮至曲澤,以順應心包經氣血運行。
歷史淵源
此手法源自明清時期小兒推拿學派,結合了經絡學說與臟腑辨證思想。《幼科鐵鏡》亦提及:「天河水,性微涼,推之則熱退驚平。」後世醫家將其歸類為瀉熱三法(另含退六腑、打馬過天河),成為兒科外治熱證之常規手法。
現代研究
部分實驗表明,推拿天河水可調節交感神經活性,降低體溫中樞敏感度,與中醫「清熱解表」理論相契合。然其機轉尚待進一步探討。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