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藥煮吸筒拔法」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藥煮吸筒拔法
藥煮吸筒拔法,又稱藥筒拔法或竹筒吸法,為中醫外科傳統療法之一,主要用於治療癰疽瘡瘍等化膿性病變,藉助藥液煮沸之特製吸筒,形成負壓以吸拔瘡毒膿液,達到排膿祛邪之效。此法最早見載於明代《仙傳外科集驗方》,屬古代拔罐療法之衍伸,結合藥性以增強療效。
原理與作用機制
藥煮吸筒拔法結合中醫「拔毒外出」與「通經活絡」之理論,利用負壓吸附之力,使瘡毒膿液得以排出,減緩局部邪氣壅滯。其作用可分為三層:
- 物理吸拔:吸筒受熱後緊貼瘡口,冷卻形成負壓,直接抽吸膿血穢物,疏通瘡竅。
- 藥性滲透:吸筒經藥液(如活血解毒之品)煮沸,吸附藥力於患處,兼具外治與藥療之效。
- 氣血調和:負壓刺激經絡,促進局部氣血運行,改善「瘀滯化熱」之病理狀態。
操作與器具
- 吸筒材質:傳統以竹筒為主,取其輕便耐熱之性,亦有陶製或銅製筒具,口徑依瘡面大小而定。
- 藥液配方:多選清熱解毒、活血排膿之品,如黃連、金銀花、乳香、沒藥等,煎煮後用以沸煮竹筒。
- 施術步驟:
- 先將吸筒置藥液中煮沸,趁熱叩於瘡口。
- 筒內蒸汽遇冷凝結,自然形成負壓吸附。
- 待膿液吸出後取下,清洗瘡面並外敷藥膏。
臨床應用
此法適用於癰疽發背、深部膿瘍或潰後膿出不暢者,尤適於「託毒透膿」階段,可避免瘡毒內陷。然須辨證施用,若瘡未成膿或屬虛寒陰疽,則非其所宜。
藥煮吸筒拔法體現中醫「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的思維,融合器械物理作用與藥物特性,為古代外科智慧之典型。後世拔罐療法雖承其技,然專用於瘡瘍者已漸少,唯傳統中醫外科仍偶見其蹤。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