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暍暍」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暍暍為中醫古籍中用以描述熱氣極盛的專有名詞,首見於《素問·刺瘧篇》。該篇論述足太陽經瘧疾症狀時提到:「令人腰痛頭重,寒從背起,熇熇暍暍然。」唐代醫家王冰注釋:「熇熇,甚熱狀;暍暍,亦熱甚也。」意指此詞專指陽熱之氣熾烈亢盛的病理狀態。

中醫理論脈絡

  1. 病機特徵
    「暍暍」屬六淫之「暑熱」範疇,反映陽明經或太陽經氣分熱盛。其熱象特點為:

    • 熱勢張揚:如《傷寒論》所述「蒸蒸發熱」,熱氣自內外透,伴隨津液耗傷。
    • 兼夾表證:於足太陽瘧案例中,熱盛與「寒從背起」並見,提示陽鬱化熱,衛陽被遏之表裏同病機轉。
  2. 與相關名詞辨析

    • 與「熇熇」並論:王冰以「熇熇」為熱之甚,而「暍暍」更強調熱之騰發狀,二者皆屬熱極描述,然「暍暍」多指外顯之熱勢。
    • 異於「煩熱」:後者側重主觀躁擾,而「暍暍」客觀描述熱象本身,常見於外感熱病中期。
  3. 臨床相關延伸

    • 此症可聯想《金匱要略》「中暍」病(暑病),其熱邪犯太陽,症見「汗出惡寒,身熱而渴」,與「暍暍」之熱盛本質相通,均屬暑熱燔灼。
    • 明代《溫疫論》進一步發展「熱淫之氣」理論,認為亢熱可致氣血兩燔,此時熱勢可比擬「暍暍然」之描述。

古籍應用範例

除《素問》外,《黃帝內經太素》亦援引此詞,隋唐醫家楊上善釋為「熱氣熏灼」,凸顯其熱力迫人之象。後世溫病學派如葉天士《外感溫熱篇》論「熱極生風」時,雖未直用「暍暍」,然「脈洪大躁甚」之敘述,實與此古義遙相呼應。

此術語現今雖少用,然理解其意涵,對解析古醫籍中熱證病機深具意義,尤見於太陽、陽明經熱病之文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