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噎膈」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4-01-15

名詞介紹


噎膈

噎膈是中醫學術語,指的是吞嚥障礙的一種臨床症狀。噎輕而膈重,噎是膈之始,偏為噎之漸。本症在《內經》中稱"膈"、"咽噎"、"膈塞不通"。《諸病源候論》則有"氣噎"、"憂噎"、"勞噎"、"食噎"、"思噎"五噎之分。噎膈與反胃,雖均有嘔吐,但概念不同。噎膈病位在食道胸膈之間,胃口之上,食物未曾入胃,以食不下或食入即吐為主症。

噎膈的常見證候有:

  1. 痰氣交阻噎膈:吞嚥梗塞,胸膈痞滿隱痛,大便艱難,口乾咽燥,形體消瘦,舌質紅,苔薄膩,脈弦。
  2. 瘀血內結噎膈:食物反胃,甚則水飲難下,胸膈疼痛,體質消瘦,肌膚甲錯,舌青紫,或帶瘀斑,脈細澀。
  3. 氣虛陽微噎膈:飲食不下,泛吐清涎,面色白,虛浮,形寒氣短,脘腹脹滿,舌苔白潤,脈細弱。
  4. 陰津枯竭噎膈:飲食不下,吞嚥梗塞,形體消瘦,皮膚乾枯,心煩胃熱,大便乾結如羊矢,小溲短赤,舌紅少津,脈弦細而數。

噎膈的鑒別分析主要包括痰氣交阻噎膈與瘀血內結噎膈、氣虛陽微噎膈與陰津枯竭噎膈。前者胸膈疼痛較輕,有目舌青紫和脈澀的特徵,後者則有陽虛寒和陰虛熱的特徵。

治療上,痰氣交阻宜開鬱潤燥化痰,方用啟膈散加減;瘀血內結宜養血活瘀開結,方用通幽湯加減;氣虛陽微宜溫補脾腎,降逆和胃,方用補氣健運湯;陰津枯竭宜滋陰養血,潤燥生津,方用沙參麥冬湯或五汁安中飲加味。

噎膈一症比較複雜,患者初期多屬實證,漸至由實轉虛,由輕轉重,實者氣鬱、痰凝、血瘀互為因果,結於食道;虛者不外乎氣虛、陰枯。還有虛實交錯者,病情更為複雜,選擇治療方法需要權衡虛實程度。此外,心情舒暢無憂亦是促進噎膈康復的重要因素,同時也需要忌房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