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噎膈」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噎膈

病名。亦作嗝噎。《濟生方‧卷二》載:「陰陽平均,氣順痰下,嗝噎之疾,無由作矣。」此症在《黃帝內經》中記載多樣,如「隔」、「鬲」、「膈中」、「隔塞」、「鬲咽」等。《備急千金要方》稱作「噎塞」,後世醫家又有「膈噎」、「噎」、「膈」、「膈氣」等別稱。

【釋義】

  1. 指飲食入喉受阻,未達胃腑即嘔出。《醫貫‧卷五》云:「噎膈者,飢欲得食,但噎塞迎逆於咽喉胸膈之間,在胃口之上,未曾入胃即帶痰涎而出。」此為典型之上焦阻隔證候。
  2. 指食飲格拒難下,腑氣不通。《醫學入門‧卷五》曰:「飲食不下而大便不通,名膈噎。」乃中下二焦氣機閉塞之象。
  3. 與反胃相關聯。《丹溪心法‧卷三》謂:「翻胃即膈噎,膈噎乃翻胃之漸。」提示兩者病機相近,程度有別。

【病因病機】 本症多因情志失調、飲食不節所致,其病機關鍵在於「三焦氣機痺阻」:

  • 憂思郁怒則肝失疏泄,氣滯痰凝,結於胸膈
  • 酒食無度損傷脾胃,痰瘀互結,阻塞食道
  • 房勞過度耗傷腎精,真陰虧耗,食道失潤

【證型辨治】 《金匱翼‧卷三》指出:「噎膈之病,有虛有實。」臨床常見五種證型:

  1. 痰氣交阻證
  • 主症:吞咽梗阻,胸膈痞滿,噯氣頻作
  • 治法:開郁化痰,潤燥降氣
  • 方藥:啓膈散(沙參、丹參、川貝、砂仁等)
  1. 津虧熱結證
  • 主症:食入即吐,口乾咽燥,形體消瘦
  • 治法:滋陰潤燥,瀉熱散結
  • 方藥:五汁安中飲(梨汁、藕汁、牛乳等)加麥冬、玄參
  1. 腎陰虧虛證
  • 主症:吞咽艱難,腰膝酸軟,潮熱盜汗
  • 治法:滋補腎陰,填精益髓
  • 方藥:六味地黃丸加枸杞、女貞子
  1. 瘀血內結證
  • 主症:胸膈疼痛,飲食難下,肌膚甲錯
  • 治法:破血行瘀,滋陰通絡
  • 方藥:通幽湯(生地、當歸、桃仁、紅花等)
  1. 脾虛陽微證
  • 主症:食入良久反出,面白氣短,四肢不溫
  • 治法:溫補脾陽,益氣和胃
  • 方藥:補氣運脾湯(人參、黃芪、白朮等)

【古籍論述】 古代醫家對此症分類精細:

  • 《諸病源候論》分五噎(氣噎、憂噎、食噎、勞噎、思噎)
  • 《濟生方》列五膈(憂膈、恚膈、氣膈、寒膈、熱膈)
  • 《景嶽全書》辨外感噎膈與內傷噎膈之異

另有「隔食」、「格氣」、「梅核膈」等特殊表現,詳見各專條。其病位主要在食道,與肝、脾、腎三臟功能失調密切相關,久病可見氣血陰陽俱虛之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