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耶律敵魯」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耶律敵魯(遼代,10–11世紀),字撒不椀,契丹族,為遼代著名醫家。其醫術精湛,尤擅「望診」與「情志療法」,以獨特的精神治療手段著稱,為遼代少數見載於史冊的少數民族醫家。
醫術特點與臨證風格
- 形色望診,直斷病源
史載其「善察形色以知病原」,反映中醫傳統診法中的「望診」精髓。耶律敵魯能透過患者面色、形體、神態等外在表現,直觀判斷內在病機,符合《黃帝內經》「望而知之謂之神」的境界,顯示其臨床經驗極其豐富。 - 情志療法的創新運用
耶律敵魯治療樞密使耶律斜軫妻的案例,展現其對「情志致病」與「情志相勝」理論的靈活運用。患者因「心有蓄熱」致久病不癒,他利用其耳聾特性,以鉦鼓巨聲刺激,誘發狂叫怒罵,使鬱熱之氣隨激烈情緒宣泄而解。此療法暗合《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怒勝思」之理,通過激發肝木之氣(怒)克制心火過亢(熱),屬中醫「五志相勝」理論的實踐。 - 非藥石療法的偏好
其強調「非藥石所及,當以意療之」,顯示對情志類疾病的特殊見解。此類案例在宋代《聖濟總錄》等醫籍中亦有記載,但耶律敵魯結合契丹民族生活環境(如鉦鼓等草原文化元素),體現民族醫學的在地化特色。
歷史背景與學術地位
耶律敵魯活躍於遼聖宗統和年間(983–1012),官至節度使,反映遼代「醫而優則仕」的現象。其治法雖簡,卻契合中醫「百病生於氣」的核心理論,尤其針對草原民族常見的情志抑鬱病症(如長期征戰導致的肝氣不舒),提供符合遊牧文化的治療方案。八十歲高壽而終,亦印證其養生有道。
作為契丹族醫家,耶律敵魯的案例補充了少數民族對中醫情志學說的貢獻,其不拘成法的治療思路,為遼代醫學多元性的重要例證。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