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大頭瘟」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大頭瘟
病證名,屬瘟疫之一,見載於《醫方考·大頭瘟》。又稱大頭風、大頭痛、時毒、大頭傷寒、蝦蟆瘟、撚頭瘟、大頭天行、疫毒等。其特徵為頭面部紅腫焮熱,多因天行邪毒侵襲三陽經絡所致,屬外感熱病範疇。
病因病機
大頭瘟主要由風熱時毒或疫癘之氣自口鼻而入,壅滯於上焦,攻衝頭面。邪毒多犯手少陽三焦、足少陽膽及陽明胃經,導致經絡氣血壅滯,熱毒熾盛,發為頭面紅腫熱痛。若熱毒內陷,可傷及營血,甚則擾亂神明。
臨床表現
《雜病源流犀燭·瘟疫源流》詳述其症:初起憎寒壯熱,肢體沉重,頭面劇痛,目赤難開,繼而鼻、頰、耳、頸、咽喉等處赤腫無頭,或生結核,根盤堅硬。伴咽喉不利,呼吸急促,甚則咽喉腫塞,飲食難進。舌質紅絳,苔黃燥,脈數洪大。若熱毒熾盛,可見神昏譫語,煩躁不寧。
辨證分型
- 風熱上攻:頭面腫痛初起,伴發熱惡寒,脈浮數。
- 熱毒壅盛:頭面焮腫,疼痛劇烈,咽喉腫塞,高熱煩渴,舌紅苔黃。
- 毒陷營血:腫勢蔓延,神昏譫語,皮膚瘀斑,舌絳少苔。
治療方藥
-
內治:
- 普濟消毒飲(《東垣試效方》):清熱解毒,疏風散邪,主治熱毒壅於上焦。
- 通聖消毒散:解表清裏,適用於表裏俱熱者。
- 升降散(《傷寒溫疫條辨》):宣鬱泄熱,治熱毒鬱閉氣機。
- 若熱入營血,可合清瘟敗毒飲加減。
-
外治:
- 三黃二香散(黃連、黃柏、大黃為末,調醋外敷):清熱消腫。
- 馬齒莧搗爛敷患處,或麥麵調醋外塗,以解毒散結。
相關病名
因病情及部位差異,古籍另載:
- 瓜瓤瘟:頭面腫如瓜瓤,伴吐衄。
- 鸕鶿瘟:咽喉腫痛,音啞如鸕鶿鳴。
大頭瘟屬中醫急症,需辨明邪毒深淺,及時清解透邪,以防熱毒內陷。其論治體現中醫「上病下取」「火鬱發之」之思路,結合內外治法,以達疏風清熱、解毒消腫之效。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