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野瘭」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野瘭

野瘭為中醫外科病名,見於清代抄本《外科或問》(作者未詳)。其病實與「瘰癧」同屬一類,乃因氣血瘀滯、痰火結聚所致,好發於頸項、腋下等處。

病因病機
中醫認為,野瘭多因情志鬱結、肝氣不舒,導致氣滯血瘀;或因肺腎陰虛,虛火內灼,煉液為痰,痰火互結,凝聚成核。此外,外感風熱毒邪,或脾胃失調,濕熱內生,亦可誘發此症。

臨床表現
初起為皮下結核,形如豆粒,質地堅硬,推之可動,皮色不變,多無痛癢;日久則核體漸增,黏連成串,潰破後流出稀薄膿液,夾雜敗絮狀物,形成瘻管,纏綿難愈。

證型辨治

  1. 氣滯痰凝

    • 症見結核堅實,脹痛不適,伴胸脅悶脹。
    • 治宜疏肝理氣、化痰散結,方用逍遙散合二陳湯加減。
  2. 陰虛火旺

    • 症見核體漸大,午後潮熱,盜汗顴紅。
    • 治宜滋陰降火,方用知柏地黃丸配合消瘰丸。
  3. 氣血兩虛

    • 潰後膿水清稀,久不收口,面色萎黃。
    • 治宜益氣養血、托毒生肌,方用香貝養榮湯或托裏消毒散。

外治法可酌選沖和膏外敷以消腫散結;若膿成未潰,可用火針刺破排膿;潰後則以生肌玉紅膏促創口癒合。

野瘭一病,總屬本虛標實,治療需標本兼顧,調理臟腑氣血為要。歷代醫家亦強調情志調攝與飲食清淡,以防病情反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