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野菜譜」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野菜譜》,又名《救荒野譜》,係明代王磐於1521年所編撰之本草著作。全書一卷,收錄荒年可食之野菜凡六十種,以三言韻語編排,詳述其形態、採集時令及食用之法。後至明末,姚可成復增補六十種,合為百二十種,內容益臻完備。此書雖以救荒為旨,然其載錄之地方性草木名目與民間經驗,於本草學之研究頗具參證價值。
中醫藥性考據
書中所錄野菜多屬山野賤生之物,然考其性味功用,實暗合中醫理論。如《救荒本草》與《野菜譜》並載之「馬齒莧」,性味酸寒,歸肝、大腸經,具清熱解毒、涼血止血之效,與《本草綱目》所言「散血消腫,利腸滑胎」相契。另如「薺菜」甘平,能和脾利水、明目止血,正應《千金食治》「養肝氣」之論。此類記載雖未明言療疾,然其藥食同源之特質,恰彰顯中醫「四氣五味」理論於民間之實踐。
版本與學術價值
現存版本包括明代手抄本、東流傳刻之日本刻本,及清代重刊本。書中野菜名目多採俗稱,如「掃帚菜」(地膚苗)、「灰藋頭」(藜科植物嫩葉),可與《證類本草》《農政全書》等相互考校,對於釐清藥物基原與古今異名尤具意義。雖其編撰本旨非為醫藥,然所述野菜之生態特性與食用部位(如根、苗、花實),恰為後世探究地方性藥材提供重要線索。
與本草傳統之聯繫
觀其體例,實承襲元代《救荒本草》之脈絡,而更趨簡要。所載如「蒲公英」「野菊苗」等,後世醫家亦常用作清熱解毒之品;「枸杞頭」「茵陳蒿」則屬時令藥膳之材,與《食療本草》互為表裏。此類民間智慧,不僅反映「草木皆可為藥」的中醫思維,更為研究藥物資源之歷史變遷提供實證。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