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野葛中毒」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野葛中毒
野葛中毒,又稱鈎吻中毒,屬中醫毒物傷病範疇。野葛(鈎吻)為馬錢科植物鈎吻(Gelsemium elegans)之全株,古籍多稱其為「斷腸草」或「胡蔓藤」,性味辛、溫,有大毒。此毒草多生於華南、西南等地,因其形似可食植物,易誤採而致中毒。
中醫病機與證候
中醫認為,野葛毒性峻烈,主要侵擾脾胃、心、肝三經。其辛溫之性,可驟傷陽氣,毒邪內攻則氣血逆亂,經絡壅滯。初發常見 胸悶腹痛、嘔吐泄瀉 ,毒深者見 言語含糊、肢體麻痹、瞳仁散大 ,甚則 氣閉神昏、脈微欲絕 ,此為毒邪內陷、陽氣暴脫之危候。
古籍論述
《神農本草經》列鈎吻為下品,謂其「主金瘡,乳痙,中惡風,咳逆上氣,水腫,殺鬼疰蠱毒」,然強調其毒峻非尋常所能制。《本草綱目》則詳述其「入口即鉤人喉吻」,故名鈎吻,並載其毒發「吐利不止,厥冷昏聵」,與現代所見中毒症狀相符。
毒性成分與中醫解毒思路
野葛含多種吲哚類生物鹼,如鈎吻素子(koumine)、鈎吻素甲(gelsemine),此類成分可阻遏神經傳導,致呼吸肌麻痹。中醫傳統解毒法,多以 清熱解毒、通腑泄濁 為則,如《千金方》以黃連、黑豆、甘草煎湯緩解毒勢;民間亦傳用 鴨血、羊血 急服,取其涼血解毒之效。然因毒勢兇險,歷代醫家多強調「預先辨識,避之為上」。
與他毒之鑑別
野葛中毒與烏頭類中毒皆見肢麻、吐瀉,然烏頭毒多伴 唇舌麻木、心悸脈遲 ,野葛則以 瞳散眼瞼下垂 為特;與砒霜之「燥渴劇痛」亦異。此類辨析,見於《證治準繩·中毒門》,凸顯中醫對毒物特性之細究。
綜言之,野葛中毒為急危之候,中醫對其毒理、證治積累甚深,然歷代醫案皆警示其毒不可輕忽,臨證需詳辨形性,以免誤觸。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