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野火丹」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野火丹

野火丹為中醫兒科病證之一,屬丹毒範疇,首載於《諸病源候論》卷四十九。其特徵為皮膚突發赤紅色斑塊,狀如梅子大小,常見於小兒背腹部或兩腿部位,局部灼熱疼痛,猶如火燎,故名「野火丹」。此病多因外感風熱毒邪,或內蘊濕熱,鬱於肌腠,化火成毒,外發於皮膚所致。

病因病機
中醫學認為,小兒臟腑嬌嫩,形氣未充,衛外不固,易受外邪侵襲。風熱毒邪乘虛而入,與體內濕熱相搏,蘊結於肌膚絡脈,導致氣血壅滯,血熱妄行,發為丹毒。其病位在皮腠,與肺、脾關係密切,蓋肺主皮毛,脾主肌肉,邪客於此,則見赤斑疼痛。

臨床表現

  • 皮損特徵:皮膚驟現赤紅色斑丘疹,邊緣清晰,形如梅李,撫之灼手,或伴輕微腫脹。
  • 發病部位:多見於背、腹及雙下肢,偶見於其他部位。
  • 自覺症狀:局部疼痛劇烈,如火燒灼,或伴瘙癢,患兒多躁動不安。
  • 全身症狀:或見發熱、口乾、小便短赤等熱象,舌質紅,苔薄黃或黃膩,脈浮數或滑數。

治法方藥
內治:以清熱解毒、涼血散瘀為主。

  • 瀉黃散:適用於脾胃伏火兼風熱者,方中藿香、山梔、石膏、甘草等,能瀉脾清熱,透邪外達。
  • 涼膈散加減:若熱毒熾盛,可佐黃芩、連翹、薄荷等,通瀉三焦鬱火,兼以涼血化斑。
  • 犀角地黃湯:血熱偏盛者,宜加水牛角、生地黃、赤芍等,增強涼血解毒之效。

外治:以消腫止痛、收斂解毒為要。

  • 消腫散:局部塗敷,可清熱散結,緩解疼痛。
  • 白芨水調糊:白芨性澀而寒,研末以水或醋調敷,能消炎生肌,斂瘡止痛。另有以金銀花露、黃連膏外塗,亦具清熱解毒之效。

古籍選錄
《諸病源候論》述:「野火丹,發於背腹或腿膂,其色赤而熱痛,如梅實狀。」《瘍醫大全》進一步指出:「此因風熱相搏,血滯為患,治當清散。」其論述與後世臨床所見相符,強調清解透邪為治療關鍵。

辨證要點
須與其他丹毒(如赤遊丹、抱頭火丹)相鑒別:

  • 赤遊丹:遊走性強,皮色鮮紅如雲片。
  • 抱頭火丹:多發頭面,腫勢迅猛。
    野火丹則以固定性赤斑、局部灼痛為主症,病勢相對局限,然若失治,亦可化火入裏,引發高熱煩渴等變證。

預後調護
歷代醫家多視野火丹為陽證、實證,療程較短,方藥得當則易消退。然小兒氣血未定,治療當顧護脾胃,避免過用寒涼而傷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