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醫家<葉茶山>的簡介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葉茶山,清代醫家,生卒年及籍貫不詳,精研針灸之術,臨證推崇「針藥並施」之治療法度。其著作《採艾編》三卷,為清代針灸學重要文獻,書中兼融經絡理論與臨床實踐,體現葉氏「以艾為藥,以灸代針」的學術特色。

學術成就與著作特色

  1. 經絡辨證體系
    《採艾編》首載「明堂三人圖」,以三維視角繪製人體前、後、側面經絡走向,創新性地將十二經脈與奇經八脈交會關係以圖解形式標註,尤詳於足太陽膀胱經與督脈在背俞穴的聯屬關係。
  2. 腧穴理論發展
    書中系統考證354穴,除援引《針灸大成》等經典定位外,新增「騎竹馬灸穴」等民間特效穴,並提出「穴性論」,謂「腧穴猶藥性,各有所主」,如強調足三里具「健脾如白朮,溫陽似附子」之雙向調節作用。
  3. 灸法技術改良
    葉氏發展「隔物灸」操作規範,記載七種艾絨製法,按病症選用不同緊實度,如治瘰癧用鬆軟艾絨「若柳絮」,療風濕痹痛則需緊實艾柱「類錐形」。書中更詳述「灸瘡引發術」,通過蒜片摩擦促使灸後發泡,增強療效。

針藥並用思想探微
葉氏臨證強調「針道如方劑」,認為針灸配穴猶如中藥配伍,提出「君臣佐使配穴法」:

  • 主穴(君穴):針對病機核心,如中脘之於脾胃虛寒
  • 輔穴(臣穴):協同增效,如配公孫強化運化
  • 應穴(佐使穴):引經達所,如取內關寬胸和胃

學術傳承影響
《採艾編》現存清道光年間木刻版,其「經筋刺法」理論對後世《灸法秘傳》影響甚深。葉氏首次系統記錄「雷火神針」配方(沉香、乳香等九味藥末與艾絨混製),此技法後成為溫灸療法的經典範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