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大頭痛」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大頭痛

病名
大頭痛,又稱「大頭瘟」,首見於元代王好古《此事難知》卷四,屬中醫外感熱病範疇。其名源於頭部腫脹如鬥的典型症狀,為疫癘之氣外襲所致,多發於天行時疫(流行性傳染病)。清代醫家何夢瑤於《醫碥》卷三進一步描述:「大頭痛,頭腫如鬥,俗雲大頭瘟,天行疫氣所發。」指出其具傳染性,與時令疫毒相關。

病因病機
中醫認為,大頭痛主因「風熱時毒」或「濕熱疫癘」侵襲人體。風熱之邪上攻頭面,壅滯經絡,氣血鬱而不散,發為頭面紅腫熱痛;若兼濕邪,則腫勢更甚,或伴發皰疹、潰爛。其病位多在肺胃,因肺主皮毛,開竅於鼻,疫毒由口鼻而入,循經上犯;胃經循行面頰,熱毒熾盛時,頭面氣血壅滯成腫。

臨床表現

  1. 頭面腫脹:以額、頰、耳前後腫脹為甚,皮膚焮紅灼熱,觸之疼痛,甚則目不能開。
  2. 發熱惡寒:初起可見表證,如發熱、頭痛、無汗,後期熱毒熾盛則高熱不退。
  3. 舌脈特徵:舌質紅絳、苔黃膩或黃燥,脈象洪數或滑數。若兼濕邪,舌苔多厚膩。

鑑別診斷

  • 痄腮(流行性腮腺炎):腫脹以耳垂為中心,多見於兒童,較少皮膚焮紅。
  • 丹毒:頭面皮膚突然赤如丹塗,邊緣清晰,但腫勢不如大頭痛廣泛。

中醫治法
以「清熱解毒、疏風散邪」為主,依病勢輕重選方:

  1. 普濟消毒飲(《東垣試效方》):黃芩、黃連、牛蒡子、玄參等,主治風熱時毒上攻頭面,表證未解者。
  2. 通聖消毒散(《證治準繩》):適用於熱毒壅盛,兼便秘溲赤者,加大黃、芒硝瀉下通腑。
  3. 外治法:以三黃洗劑(黃連、黃芩、黃柏)濕敷患處,或六神丸研末調塗,以清熱消腫。

古籍補充
《溫病條辨》提及「溫毒咽痛喉腫,耳前耳後腫……俗名大頭瘟」,強調其與溫病相關性;《外科正宗》則歸類為「時毒」,主張內外合治。此病雖名「頭痛」,實以腫脹為標,疫毒為本,治療需注重透邪外達,避免熱毒內陷。

(註:本文僅述中醫理論,具體辨證須由專業醫師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