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醫家<葉法善>的簡介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葉法善]

簡介
葉法善(616–720年),唐代著名道士、煉丹家,括蒼(今浙江麗水)人。其生平活躍於高宗至玄宗時期,精通道術、醫藥及煉丹之學,尤以丹道養生聞名。顯慶年間,唐高宗廣徵道士煉製黃白(即煉丹術),葉法善上書勸阻,高宗納其諫,後因其道學與醫術造詣,受封鴻臚卿,並賜爵越國公,足見其於當時政壇與方術界的地位。

中醫與丹道貢獻

  1. 煉丹與藥物學
    葉法善承襲魏晉以來道教外丹傳統,擅長以金石藥物(如硃砂、雄黃)煉製丹藥,此類方術雖以追求「長生」為目標,但其中對礦物藥性的探索,亦間接推動中醫藥用礦物的辨識與應用。唐代《本草拾遺》等醫籍中,部分金石類藥物的記載,可能受其煉丹實踐影響。
  2. 導引養生術
    除丹道外,葉法善兼修導引、服氣等內煉法門。道家導引強調肢體運動與呼吸調和,與中醫「氣血經絡」理論相通。《黃帝內經》提及「形勞而不倦,氣從以順」,而葉氏所傳養生法,可能融合醫理與道術,用以調暢氣機、防病延年。
  3. 符咒與心理療法
    史料載葉法善善用符籙治病,此雖屬道教方技,然其中隱含「祝由」概念(見《內經·素問》),即通過語言、儀式調動患者心理,間接影響生理。此類方法在唐代醫巫未明確分化的背景下,可能作為輔助手段用於癔症或情志疾病。

歷史評價
葉法善被視為道教神霄派先驅之一,其學說融合丹道、醫學與符咒,反映唐代醫道合流的特色。其反對濫用黃白之術的立場,亦體現對丹毒危害的早期認知(如《神農本草經》警示金石藥「多毒,不可久服」)。後世道書《歷世真仙體道通鑑》載其醫事,雖多神異色彩,但從中可窺見其對唐代醫藥文化的影響。

附註
葉法善的煉丹實踐,需置於唐代外丹術鼎盛的脈絡下理解。當時醫家如孫思邈亦兼修丹道,顯現道教醫學對中醫本草與方劑學的滲透。而葉氏生平事蹟,散見於《舊唐書·方伎列傳》及道教典籍,可為研究中古醫道關係的重要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