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藥將」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藥將
「藥將」為中醫治療白喉時,對常用藥物之分類體系,首載於清代醫家張振鋆所著之《白喉忌表抉微》。該書依藥性強弱與臨床應用時機,將白喉用藥劃分為「猛將」、「正將」、「次將」三類,以對應病症輕重緩急,體現中醫「辨證論治」、「分級用藥」之思維。
分類依據與臨床應用
- 猛將
藥性峻烈,功專力宏,多用於白喉重症或急症。此類藥物多具清熱解毒、瀉火涼血之效,能迅速遏制熱毒壅盛之勢。如生石膏、犀角(現多以水牛角代)、黃連等,適用於咽喉腫痛劇烈、高熱不退、痰壅氣促之險候。然其性偏寒涼,需中病即止,防止伐傷正氣。 - 正將
藥性平和,為治療白喉之主軸藥物,適用於大多數證型。此類藥物多具清利咽喉、透表解毒之功,如連翹、銀花、牛蒡子等,能疏風透熱、解毒利咽,針對白喉初起或中等程度之喉腫、身熱、咳嗽等症。其配伍靈活性高,可隨證加減。 - 次將
藥性輕緩,多用於白喉輕症或後期調理。此類藥物偏重養陰潤喉、緩解餘熱,如玄參、麥冬、生地等,適用於熱毒已減但陰津耗傷之證,症見咽喉乾澀、低熱纏綿。此外,亦可用作預防調護,輔助正將藥物以固療效。
理論基礎
此分類法根植於中醫「三因制宜」原則,結合白喉之病因病機——多因「肺胃熱毒熾盛」或「疫癘之氣夾風熱」上攻咽喉。根據熱毒深淺、正氣虛實,擇藥如遣兵布陣:猛將直折火勢,正將協調攻守,次將善後顧護,層次分明。
與其他理論之關聯
「藥將」之分類,可視為中醫「八陣」(《景岳全書》按功效分類)思想之延伸,亦與「三焦辨證」用藥相呼應。如猛將多作用於上焦氣分、血分,正將調和氣機,次將滋養下焦陰液,體現整體觀與階段性治療之結合。
附註
《白喉忌表抉微》特別強調白喉「忌用辛溫發汗」,故藥將選材多為寒涼清解或甘潤之品,此與傳統外感表證治法有異,反映中醫對疾病特殊性之認識。後世醫家臨證時,亦常參考此分類法調整治則,如加入化瘀通絡之品(如丹皮、赤芍)以應對痰瘀互結之變證。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