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藥拈子熏」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藥拈子熏

藥拈子熏為中醫外科外治法之一,屬熏法範疇,其核心在於透過特製之藥拈子燃燒所生藥煙,熏灼患處以達療效。此療法源於明代《外科啓玄》卷三,為傳統中醫外科治療瘡瘍、癰疽、皮膚疾患等之重要手段。

藥拈子之製法與藥理

藥拈子多以棉紗線或桑皮紙為基材,浸泡或塗抹特定藥物後捻製成細條狀。所選藥物多具辛香走竄、解毒消腫、殺蟲止癢之效,常見如雄黃、朱砂、蒼朮、白芷、艾葉、乳香、沒藥等。不同病症須配伍相應藥材,如治疔瘡可加蟾酥、冰片以增強解毒消癰之力;治皮膚癬症則可配伍苦參、黃柏等燥濕殺蟲之品。

操作要領與作用機制

使用時將藥拈子點燃,吹熄明火,以陰燃之煙氣熏灼患處。其療效機理可分三端:

  1. 藥氣直達病所:藥煙所含揮發性成分透入肌腠,發揮行氣活血、化瘀散結之效。
  2. 溫熱通絡:燃熏之溫熱可刺激局部氣血運行,疏通經絡,尤適於寒濕痺痛或氣血凝滯之證。
  3. 殺蟲解毒:煙熏之勢可滌蕩穢濁,對蟲毒蘊結之癬瘡、疥瘡有直接抑制之效。

臨床應用

此療法多用於外科實證,如:

  • 疔瘡初起:以解毒藥拈子熏之,可令瘡頂速潰。
  • 陰疽流注:配伍溫陽散寒之品,助消陰凝之毒。
  • 皮膚潰瘍久不收口:藥煙能祛腐生肌,促進瘡面癒合。
    此外,亦見於治療痔瘡、肛癢等肛腸疾病,或蟲蛇咬傷後之局部處理。

理論基礎

藥拈子熏法契合中醫「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原則,遵循《黃帝內經》「從外引內」之旨。其藥物配伍多依循「辛香透絡」「以毒攻毒」等治法,並結合灸法之溫通理念,形成獨特之外科療法體系。歷代醫家如陳實功《外科正宗》亦載類似熏燎之法,可見其於中醫外科之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