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醫家<葉勁秋>的簡介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葉勁秋(1900-1955年),字秋漁,浙江嘉善縣人,近現代中醫名家與教育先驅,為民國至建國初期重要中醫理論家與臨床實踐者。
學術背景與教育貢獻
葉氏早年畢業於上海中醫專門學校(1916年創立,近代首所系統性中醫高等教育機構),深得丁甘仁、謝利恆等海派醫家學術薰陶。後任教於上海中國醫學院,致力於中醫教育體系化,其授課內容兼融經典醫籍與西醫解剖生理知識,反映當時「中西匯通」思潮。1950年代擔任上海市衛生局中醫編審委員,參與新中國初期中醫教材規範化工作。
學術思想與著作特色
- 經典研究:
- 《傷寒論啓秘》、《仲景學說之分析》以六經辨證為核心,強調「方證對應」臨床思維,結合清末傷寒考據學成果,對條文進行病機與藥理雙重詮釋。
- 提出「三陰三陽乃病勢層次非經絡實體」之說,接近現代「症候群」概念。
-
診斷學創新:
《臨證直覺診斷學》發展「望神」辨證體系,將傳統望診細化為「目神、肌膚光澤度、動態反應」三階觀察法,並融入神經反射測試,體現中西醫理結合嘗試。 -
藥理與療法:
- 《中藥問題》按藥物「作用趨勢」重新分類(如升散類、滲利類),突破傳統四氣五味框架,參考藥理實驗數據佐證藥效。
- 《不藥療法驗案》收錄推拿、導引、心理暗示等案例,重視「形神共調」,尤其對情志病提出「移情相勝」療法。
-
專科醫術:
- 《花柳病治療學》以「毒瘀互結」論梅毒,創「解毒活血三焦分消」治法,活用土茯苓配輕粉外治技術。
- 《灸法自療學》改良艾炷灸法,設計「分區導熱灸具」,降低居家操作風險。
歷史定位
葉氏著作呈現民國中醫轉型期特徵:既堅持「辨證論治」核心,亦吸收西醫實驗思想。其《中醫基礎學》首創「生理-病理-診療」三維教學架構,成為1950年代中醫教材範式。部分理論如「直覺診斷」與現代「直覺決策(Intuitive Decision Making)」醫學研究有潛在對話空間。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