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大頭天行」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大頭天行,又稱大頭瘟時毒鸕鶿瘟,是中醫古籍中記載的一種瘟疫病症,屬外感熱病範疇。其特徵為頭面部突發紅腫焮熱、疼痛劇烈,甚則蔓延至頸項,多伴隨發熱、惡寒等表證,嚴重者可致神昏譫語。此病名首見於《丹溪心法·瘟疫》,後世醫家如李東垣等對此亦有深入論述。

病因病機

大頭天行多因感受天行癘氣(具有強烈傳染性的外邪),或風熱時毒壅結於上焦所致。風熱毒邪上攻頭面,阻滯經絡,氣血壅滯,故見頭頷腫痛;若熱毒熾盛,可內陷營血,導致險證。此病好發於春夏之交,氣候溫熱濕濁之時,具有傳染性,屬中醫「溫毒」範疇。

臨床表現

  1. 頭面腫脹:初起頤頷紅腫,迅速擴及額、顴、耳前後,甚則「頭大如斗」,皮膚焮紅灼熱,觸痛明顯。
  2. 熱象顯著:高熱不退,口渴引飲,咽喉腫痛,舌紅苔黃。
  3. 經絡阻滯:腫痛可連及頸項,張口困難,吞咽受阻。
  4. 重症變證:若毒邪內陷,可見煩躁譫妄、斑疹隱隱等營血分證候。

治療方藥

歷代醫家針對大頭天行的治療,強調清熱解毒、疏風散邪,兼顧通絡消腫。

  1. 李東垣治法:主張瀉火解毒為主,方用羌活、酒炒黃芩、酒蒸大黃,取其清上泄下、透邪外達之效。
  2. 芩連消毒湯(《外科正宗》):以黃芩、黃連為君,配伍柴胡、桔梗、連翹等,清熱解毒兼疏風透邪。
  3. 普濟消毒飲(《東垣試效方》):為代表性方劑,含黃連、黃芩、陳皮、玄參等,專治「大頭天行」,現代多用於頭面部丹毒、流行性腮腺炎等屬熱毒上攻者。

其他療法

外治可輔以如意金黃散調敷患處,或針刺合谷、曲池、翳風等穴以瀉熱通絡。古籍亦記載以砭刺法放血泄毒,但須辨證施用。

與相關病症鑑別

  • 痄腮(流行性腮腺炎):多見於小兒,腫脹以耳垂為中心,較少蔓延至額顴。
  • 丹毒:皮膚紅赤如丹,邊界清晰,但無傳染性。

大頭天行的論治,體現中醫「異病同治」思想,凡屬風熱時毒上攻頭面者,皆可參考此類方藥加減。明代《瘟疫論》進一步闡述其與「疫癘之氣」的關聯,豐富了溫病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