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醫家<葉其蓁>的簡介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葉其蓁醫師生平與醫學貢獻

葉其蓁(生卒年不詳),字杏林,號困庵,亦稱抱乙子或抱乙山人,清代醫家,籍貫南匯(今屬上海市)。葉氏早年工於詩文,深研宋明理學,後潛心醫道,專攻岐黃之術,尤擅幼科,為當時滬上名醫。其子葉蕉村承襲家學,亦以醫術聞名於世。

學術成就與著作

葉其蓁醫學造詣深厚,臨證範圍廣泛,著述頗豐,其著作以系統性與實用性見長,體例多仿《千金方》,涵蓋內、外、婦、兒等科,並融匯歷代醫家精華。主要著作如下:

  1. 《幼科指掌》五卷
    專論小兒諸疾,內容涵蓋小兒生理特點、診斷方法及常見病證治則。葉氏重視小兒「稚陰稚陽」之體質,強調調理脾胃為要務,並詳述驚風、疳積、痘疹等疾病的辨證與方藥配伍。
  2. 《女科指掌》五卷
    系統論述婦科經、帶、胎、產諸疾,參酌《傅青主女科》等前人經驗,結合臨床見解,提出調經以疏肝解鬱為先,治帶需分寒熱虛實的辨證思路。
  3. 《諸科指掌》(又稱《十三科指掌》)
    為葉氏集畢生臨證心得之作,內容涵蓋中醫十三科(如大方脈、小方脈、婦人科、瘡瘍科等),體例仿孫思邈《千金方》,分門別類闡述各科病證的病因病機與治法,並附驗方。
  4. 《疫癘脈鏡》
    針對疫病(如溫熱、霍亂等急性傳染病)的專著,葉氏注重脈診在疫病辨證中的關鍵作用,提出「疫邪多伏膜原」之說,並列舉清熱化濕、解毒透邪等治則,反映其對溫病理論的發展。

學術特色

  1. 臨證重脈診
    葉氏診病尤重脈象變化,認為「脈為醫之關鍵」,尤其在《疫癘脈鏡》中強調脈象與疫病傳變的關係,發展了吳又可《溫疫論》的理論。
  2. 幼科調脾胃
    承襲錢乙「小兒五臟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壯」之說,主張小兒用藥需輕靈平和,以健脾消導為主,避免峻烈之品傷正。
  3. 方劑活用古方
    其著作中多見對《傷寒論》《千金方》諸方的加減化裁,如以四君子湯為基礎變化調治小兒疳積,顯示其「因證制方」的靈活思維。

葉其蓁的醫學著述,兼具理論深度與臨床實用性,對清代江浙地區的中醫發展影響深遠,其學術經驗至今仍為後世醫家所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