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醫家<葉盛>的簡介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葉盛

葉盛,字公於,清代浙江慈溪人,生平事蹟雖記載不詳,然其著作對中醫學頗有貢獻,尤擅脈診、證治與食療,反映其對中醫理論與臨床實踐之融會貫通。

主要著作

  1. 《脈訣》
    此書承襲傳統脈學理論,闡述四診合參中「切診」之要義。葉盛結合臨床經驗,探討浮、沉、遲、數等常見脈象,並論及脈與臟腑氣血之關聯,如「寸關尺」三部定位對應心肺、肝膽、腎命之說,體現中醫「以脈辨證」之精髓。書中或援引《內經》、《難經》之理,強調脈象動態變化對疾病預後之判斷,如「真臟脈」見則病危等觀點。
  2. 《證治合參》
    葉氏於此書貫徹中醫「辨證論治」原則,系統整理外感、內傷諸病之證候分類與治法。內容可能涵蓋六經辨證、衛氣營血辨證等框架,並附方劑加減,展現其對「同病異治」、「異病同治」之靈活運用。書中或提及如風寒表實證用麻黃湯、氣虛發熱採補中益氣湯等經典方例,反映其對歷代醫家學說之吸收。
  3. 《古今治驗食物單方》
    此著凸显葉盛對「藥食同源」之重視,收錄食療驗方,符合中醫「治未病」思想。例如以生薑散寒止嘔、赤小豆利水消腫等,均基於食物四性(寒熱溫涼)與五味(酸苦甘辛鹹)理論。書中可能結合病症體質,區分食補宜忌,如陰虛者宜甘涼滋潤,忌辛辣溫燥等。

學術特色

葉盛之學術體系,或受明清溫補學派影響,重視脾胃腎氣之調養,然其著作兼收實用技法與理論闡發,體現中醫「簡、便、廉、驗」之傳統。其脈學與證治結合之觀點,亦契合「有是脈即有是證」的辨證邏輯;而食療著作更反映中醫「以食代藥」的養生智慧。

葉盛醫籍流傳至今,對研究清代醫學發展與臨床應用皆具參考價值,尤其食療部分,可視為古代預防醫學之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