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大頭傷寒」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大頭傷寒
大頭傷寒,又稱大頭瘟,為中醫古籍記載之病名,首見於明代醫家吳崑所著《醫方考》卷一。其症以頭面紅腫熱痛為主要特徵,屬外感溫病範疇,多因感受風熱時毒或溫熱疫癘之氣,上攻頭面所致。
病因病機
此病多發於春夏之交,氣候溫熱濕濁交蒸之時,邪毒從口鼻或肌表侵入,循經上犯頭面。風熱時毒鬱於少陽、陽明經絡,與氣血相搏,化火生痰,壅滯脈絡,故見頭面焮腫脹痛,甚則目不能開、咽喉不利。若熱毒熾盛,可內傳營血,導致高熱煩渴、譫妄等重症。
臨床表現
- 頭面腫脹:初起額面紅赤,繼而腫脹蔓延至頭顱,皮膚緊繃光亮,觸之灼熱。
- 熱象顯著:伴隨發熱、口渴、舌紅苔黃,脈象洪數或滑數。
- 經絡阻滯:邪毒壅滯三陽經(尤以陽明、少陽為主),可兼見耳前後腫痛、頸項強硬。
治法與方藥
中醫治療以清熱解毒、疏風散邪為主,兼顧通絡消腫。
- 普濟消毒飲(《東垣試效方》):為代表方劑,黃芩、黃連清瀉上焦火毒,牛蒡子、連翹、薄荷疏風透邪,玄參、馬勃、板藍根涼血解毒,升麻、柴胡引藥上行並疏散鬱熱。
- 外治法:可輔以清熱解毒藥外敷,如三黃散(黃連、黃芩、黃柏研末調塗)。
與相關病證鑑別
- 痄腮(流行性腮腺炎):多發於兒童,腫脹以耳垂為中心,較少蔓延至整個頭面。
- 丹毒:皮膚紅赤如丹,邊緣清晰,多見於下肢或顏面局部,無頭面整體腫脹。
大頭傷寒之名,突顯中醫對「時行熱毒」致病特徵的觀察,其論治體現「火鬱發之」與「上病下取」的治療思路,注重透邪外達與臟腑氣機調和。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