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大頭傷寒」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4-01-15

名詞介紹


大頭傷寒,病名。見《醫方考》卷一。即大頭瘟。詳該條。

《醫方考》卷一:“大頭傷寒,即大頭瘟也。《傷寒論》‘太陽病,頭痛,發熱,身疼,腰痛,骨節疼,但欲寐,不欲飲食,大便硬,小便赤,脈浮緊者,名曰傷寒’。此證頭痛發熱,身疼腰痛,骨節疼,但欲寐,不欲飲食,大便硬,小便赤,脈浮緊,與太陽病之證相似,但其頭痛尤甚,故名大頭傷寒。此證多因外感風寒,內傷脾胃,以致寒邪客於太陽經,復兼脾胃虛弱,不能運化水濕,水濕停聚於頭面,故頭痛尤甚。治宜疏風散寒,健脾利濕。方用麻黃加減。若頭痛甚者,可加羌活、防風、白芷;若身疼腰痛甚者,可加桂枝、白芍、甘草;若骨節疼甚者,可加獨活、牛膝、威靈仙;若大便硬者,可加大黃;若小便赤者,可加赤芍、丹皮。”

大頭傷寒,又稱大頭瘟,是一種以頭痛為主要症狀的急性外感病。其發病急,病程短,多見於兒童和青少年。臨床表現為高熱、頭痛、嘔吐、腹瀉、四肢疼痛、煩躁不安等。治療上以清熱解毒、疏風散寒為主。

大頭傷寒的病因主要是外感風寒,內傷脾胃。外感風寒,侵襲人體,使人體陽氣受損,衛外不固,風寒之邪乘虛而入,內郁於太陽經,以致太陽經氣鬱閉,頭痛、發熱、身疼、腰痛、骨節疼等症狀隨之而生。內傷脾胃,脾胃為後天之本,主運化水濕,若脾胃虛弱,運化失常,水濕停聚於頭面,以致頭痛尤甚。

大頭傷寒的臨床表現主要有以下幾點:

  1. 高熱:多在39℃以上,常伴有寒戰、出汗。
  2. 頭痛:多位於前額,呈脹痛、刺痛或跳痛,可伴有頭暈、目眩、噁心、嘔吐等症狀。
  3. 嘔吐:多為清水樣或黃色粘液,可伴有腹痛、腹瀉等症狀。
  4. 腹瀉:多為水樣便,可伴有腹痛、腹脹等症狀。
  5. 四肢疼痛:多見於四肢關節,可伴有肌肉酸痛、乏力等症狀。
  6. 煩躁不安:多見於小兒,可伴有哭鬧、睡眠不安等症狀。

大頭傷寒的治療以清熱解毒、疏風散寒為主。常用方劑有麻黃湯、葛根湯、白虎湯等。若伴有嘔吐、腹瀉,可加用止嘔止瀉藥物;若伴有四肢疼痛,可加用活血化瘀藥物;若伴有煩躁不安,可加用安神鎮靜藥物。

大頭傷寒的預防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1. 增強體質,提高免疫力。
  2. 注意個人衛生,避免接觸風寒。
  3. 飲食清淡,不吃生冷油膩食物。
  4. 保持室內空氣流通,勤開窗通風。
  5. 適當鍛鍊,增強體質。

大頭傷寒是一種常見的急性外感病,其發病急,病程短,多見於兒童和青少年。如果出現高熱、頭痛、嘔吐、腹瀉、四肢疼痛、煩躁不安等症狀,應及時就醫,以免延誤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