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醫家<葉文齡>的簡介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葉文齡:明代醫家與《醫學統旨》作者

生平與醫學背景

葉文齡(生卒年不詳),字德徵,號石峰子,為明代著名醫家,世居浙江仁和(今杭州)。早年習舉子業,志在科舉,然屢試不第後轉而專攻醫術。其學醫過程展現明代儒醫傳統之典型,將儒家經典訓練轉化為醫學研究之嚴謹態度。

葉氏經禮部多次考核,以優異成績入選太醫院,初任吏目,後晉升為院判,顯示其醫學造詣獲得官方認可。然因母病辭官返鄉,彰顯傳統孝道對醫家生涯之影響。這一轉折使其得以遠離宮廷醫學限制,轉向更廣泛的臨床實踐與著作編撰。

《醫學統旨》學術特色

葉文齡積二十年臨證經驗,編著《醫學統旨》八卷,該書成為明代重要醫學典籍之一。其內容涵蓋雜病、婦科、兒科等多領域,體現明代醫學分科漸趨精細之時代特徵。

在雜病治療方面,葉氏融合金元四大家學說,尤其重視朱丹溪"陽常有餘,陰常不足"理論,於書中多處強調滋陰降火之治法。對於內傷雜症,提出"調理中焦為要"的治療原則,繼承並發展了李東垣脾胃學說。

婦科方面,《醫學統旨》詳述經、帶、胎、產諸症,主張"女子以血為本",重視調經理血。對產後病症特別提出"產後多虛、多瘀"的病理特點,治療上強調補虛與化瘀並行。

兒科證治上,葉氏發展錢乙"小兒五臟有餘不足"理論,提出"小兒肝常有餘,脾常不足"的觀點,在驚風、疳積等常見病症治療上有獨到見解。

臨床思想與貢獻

葉文齡醫學思想體現明代醫學承先啟後之特色:一方面繼承傳統理論,另一方面結合臨證經驗予以發揮。其用藥特點可概括為:

  1. 經方與時方並用:既善用仲景方,又靈活採用宋代以後新方,如六味地黃丸、補中益氣湯等。
  2. 治法中庸:避免過用寒涼或溫補,強調"調和氣血,平衡陰陽"的治療原則。
  3. 重視地域特點:作為江南醫家,對濕熱病證治療有獨到經驗,善用芳香化濕、清熱利濕等法。

葉氏在脈診方面提出"脈貴中和"觀點,認為正常脈象應從容和緩,強調四診合參的重要性,反對單憑脈診斷病。

版本流傳與影響

《醫學統旨》現存多種版本,包括明嘉靖刻本及多種後世重刊本,顯示其影響力持續至清代。該書被視為明代實用醫學代表作之一,尤其對江南醫學發展有重要影響。

葉文齡的醫學成就體現了明代醫學從理論到臨床的整合趨勢,其著作對後世醫家如張景岳等產生一定影響,在明代醫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