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醫家<葉允仁>的簡介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葉允仁:明末清初傷寒學大家

生平與時代背景

葉允仁,生卒年不詳,明末清初著名醫學家,祖籍吳縣(今江蘇蘇州一帶),活躍於十七世紀中後期。此際正值中醫學術承先啟後之關鍵時期,溫病學說漸興而傷寒理論深化,葉氏立足傳統六經辨證,兼融臨床新見,其學術思想反映明清之交醫學理論的過渡特徵。

學術著作與貢獻

葉氏所撰《傷寒指南書》六卷,為其畢生研究張仲景《傷寒論》之心血結晶。該書系統闡述六經辨證體系,其特色在於:

  1. 六經脈證精析
    深化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各經病證之辨識要點,尤重脈象與證候的動態對應關係。如論少陰病「脈微細」時,結合舌質淡白、肢冷踡臥等體徵,建立診斷層次。
  2. 望診集成
    提出「色脈合參」診法,發展《內經》「五色診」理論。強調面色青主寒痛、赤主熱熾、黃為濕困、白屬氣血虛、黑應腎衰,並結合部位(如顴紅主陰虛火旺)增強診斷準確性。
  3. 治法拓展
    在仲景汗、吐、下、和、溫、清、補、消八法基礎上,針對江南濕熱環境,創製多首化濕解表方劑,體現地域醫學特色。

學術爭議

葉氏首創「夾陰傷寒」與「夾陰中寒」理論,認為房勞後感寒或寒邪直中下焦,可致「腎陽浮越、真陰受戕」之特殊證候,主張當以溫腎固本為主,慎用發表。此說遭汪琥等質疑過度穿鑿,然清代喻昌《尚論篇》部分論述與之暗合,可見其理論價值。

版本流傳

《傷寒指南書》國內刻本已佚,現存抄本藏於日本宮內廳書陵部,江戶時期醫家丹波元簡曾於《傷寒論輯義》中徵引其說。近年學界考證,該書部分內容可能透過口傳影響清代吳門醫派,對薛雪、葉桂等溫病學家之傷寒觀有所啟發。

葉允仁之學術定位,實為明清傷寒學派中「尊經創新」之代表,其理論結合臨床實效與哲學思辨,在傷寒學史中佔有特殊地位。